sobem.org Admin
復活的奧秘

聖經中十大奧祕之(四) – 復活的奧秘

【聖經中十大奧祕之(四) – 復活的奧秘】 聖經記載主耶穌從死裏復活, 成為復活的[初熟]果子 (林前15:20), 意思就是說, 祂先復活,將來屬祂的人也要復活 (15:22-23), 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奧秘 ! 1. 基督復活的預言 [你必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 (詩16:10;徒2:27)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 末了必站立在地上] (伯19:25) 2. 基督復活的預表 a. 初熟節 – (利23:10) 這一章記載以色列人的七個節期, 預表神救恩計畫的七個步驟 : (1) 逾越節 : 基督受死 (2) 除酵節 : 基督除罪 (3) 初熟節 : 基督復活 (4) 五旬節 : 聖靈降臨 (5) 吹角節 : 基督再來 (6) 贖罪日 : 以色列人全家得救 (7) 住棚節 : 新天新地 b. [亞伯拉罕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 (以撒) ] (來11:19) c. 贖罪的 [活鳥] (利14:1-7) – 那隻被殺的鳥預表主的死 , 活鳥預表主復活 d. 亞倫的發芽之杖( 民17:8, 來9:4) – 這杖有三方面的意義 : (1) 表示證據 (民17:5,7) – 發芽之杖證明摩西與亞倫是神所揀選的, 照樣基督的復活證明祂是神所預備的救主 (2) 表示能力 – [因從死裏復活] 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 (羅1:4) (3) 引導 – 摩西賴此杖引導以色列人過曠野。開花之杖預表復活之主引領其民 3. 信徒復活的預言 [睡在塵埃中的, 必有多人復醒, 其中有得永生的, 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 (但12:2) [復活在我, 生命也在我,…

疫情下,仍有神蹟

【逆風而行】第三回:疫情下,仍有神蹟

【[逆風而行]第三回:疫情下,仍有神蹟】 疫情困擾了我們一年多的時間,全球的確診已達七千二百萬的人士(截至撰寫時),的確是非常龐大的數字。我們天天留意新聞報導,已經感到一點疲倦,有像抗疫疲勞。不是我們已不緊張,而是漸漸有點絕望。有信徒會問,神為何不工作;不出手;不動指頭,讓人痊癒;不用神蹟。 不是神蹟呢? 「從沒想過會變成一個緊密接觸者,要家居隔離。」一位受導者無奈地說。在這十四日他足不出戶,失去自由 。他質疑那位接觸他的確診者為何帶著病徵也不防範,連累他人。同時他經歷前所未有的十四天獨處思考人生:「如果我今天死去,會有遺憾嗎?」他從未嚐過死亡滋味如此接近,今天要重新思想生命的孰輕孰重、優次與珍惜,好像預備自己的遺書。當死亡近時,會帶給我們很多反思,反省自己一生,反省自己當下與神的關係。這十四日過後,他沒有事,沒確診。他對我說這經驗,是好像在陰間的經驗,死裡逃生。我們一直活在忙碌當中,我們沒時間去反思。 「已經做足防疫,我還要受這疾病,難道一生都要被惡運包圍?」一位受導者在視像中痛恨地說。一天他的伴侶確診新冠肺炎,自己也開始擔心起來,於是立即到醫院做測試。自測試一刻開始,這九小時等待結果是人生從未試過的痛苦煎熬。他固然害怕確診,更痛恨這病毒害人不淺,質問誰之過。這份感受剛巧扣上他的人生腳本,怒責上天對他的人生不公平。最終他無奈確診,被關在隔離病房,失去近距離接觸家人。幸好他遇上一位樂觀的確診同房,並肩面對,因而發現自己在相比之下,原來是一個很焦慮的人。同時,他收到家人朋友傳來不絕的問候和關愛,所以並不孤單。這經歷令他明白生命未必一味厄困,有失有得,苦盡可甘來。 什麼是苦難?什麼是神蹟? 神蹟不一定要天崩地裂,也不一定分開紅海。有次耶穌跟門徒在海上,遇上風浪。一般人認為神蹟在祂平靜風浪時開始,其實神蹟卻在祂睡覺時已經開始。因為神蹟是主耶穌的同在,祂的同在會帶來的真正的平安。只是當時門徒未發現。 很多人卻以為神蹟是要求神要完成自己想成就的事 。其實,祂的同在已經是神蹟的開端。 很久以前有部電影叫「衰鬼上帝」(Bruce Almighty)。當中有一幕,有人問一個窮困又單親的黑人母親什麼是神蹟,她說她可以一天打三份工去養活一家人,已經是神蹟。神蹟原來可以這麼平凡。 我們作為信徒,現時可能在生活、經濟、信仰遇上種種挑戰,但可否想過,神蹟已陪隨著我們,因為主耶穌正是那以馬內利,與人同在的主? 文:伍詠光 (香港心理及家庭治療師, 前突破輔導中心主任)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律己嚴

律己嚴

【律己嚴】 人在《經典幽默故事》裡有一個故事: 丈夫外出弄髒了白外衣,借了朋友一件黑外衣。回到家裡,家犬狂吠不止更想撲向他,丈夫很生氣正想拿棍子打他。妻子說:「算了吧!別打他。」這條狗真可惡!丈夫生氣地說:「居然連我也認不出來。」 「親愛的,你也沒有設身處地為它思想」,妻子說:「假如有天這條白狗跑出去,變成一條黑狗回來,你認得出來嗎?」 我們每個人在責問別人的時候,都需要先設身處地想一想,是否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過份了。總要待人要寬;律己要嚴。 「待人寬;律己嚴。」委實是處世之道的要訣。擁有此要訣的人總會讓人樂於親近。 與之相反的自然就是:待人嚴;律己寬了。其實任何人或事如果以非常嚴格的標準去衡量時,很容易會找到很多別人不是之處!事實上,在現今的社會中,每天都上演著不同的事情,有些事情因著利益關係,引起了衝突,有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便會作出待人嚴;律己寬的行為,呈現了人性自私的一面;但在社會的另一角落,也有不少人為了社會責任,將自己的利益放於公眾利益之後。就以目前疫情嚴峻之下,前線的醫護人員,不計較自己的危險,即使十分疲累,仍堅守他們的責任,拯救每個病人;甚至部份同事已透支病倒,他們也願意承擔別人的工作,去堅守整個醫療系統的運作。 這樣看來「待人寬;律己嚴」是響往善的一種行為,不因外在環境的不利因素違背自己的處事原則,願意為自己行為負責。一個「律己嚴」的人總會經常檢討自己的行事為人是否恰當,與人相處肯定受人歡迎。而「待人寬」則表示不會計較別人的過失。這樣的人,在人際關係上一定獲得「樂與為友」的稱贊! 「律己嚴」可以說是隱性的,因為是一種個人操守;而「待人寬」則是顯性的,人人都可以看到。 環顧今日的世界,那處不是充滿了不安和困擾,我們何不寬容一點,有句俗語說︰「放過別人,就是放過自己!」就讓我們以平常心態,在不違背道德和真理的情況下,包容別人的過失,讓自己活得更愉悅舒暢! 文:楊景釗,Prisca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疫情下的得與失

【逆風而行】第二回:疫情下的得與失

【[逆風而行] 第二回:疫情下的得與失】 肺炎疫情肆虐下,我們過著「非常時期」的日子,生活失了常態,真希望找回一點「日常感」,就是一份習慣、熟識和可控制的感覺,否則我們會失去方向、目標和存在感。在疫下,我們看見很多「失去」,例如失去了生命;日常生活改變;難跟親人朋友見面而疏離;失去工作和收入;失去一些想做的活動,甚至影響舉辦重要節慶或奧運會等。 以下是我最近遇見過的「失去」例子。 「我每天只想抱頭大睡,不願做任何事。」一位碩士生在電話中對我說。 他呆望堆積如山的功課,提不起半點勁。他發現生活失去了一個框架,如同失去了焦點和方向。眼見死線一日一日接近,內心的焦慮就愈來愈大,動力反而愈來愈少。動力哪裡來? 往日他有同學同行,但今日與人的隔絕,令他完全失去支持和動力。 「我彷彿失去了整個學年,無法討回。」一位中學生沮喪地說。大部分同學都無心向學,逃避網上課程和功課。他卻心想失去了一整年學習,儼如耗了一年的青春。他最害怕別人問「你做過什麼?」 因他完全想不到一件有意義的事,活著變得沒意義,失去一份存在感。 「孩子為了打機廢寢忘餐,怎辦?」我在網上接觸的家長感到極之不憤。當家長上班,孩子也通宵達旦地打機。有些家庭更變成困獸鬥。原有的家庭矛盾一觸即發,誤解沒解,分歧仍在。這時候很多家庭失去了實際和心靈的空間,大家渴望走出去透透氣,過過冷河,方能回氣面對家庭張力。 我們可能並非遇上重大失去,但也逃不過大大小小的失去。 心理學家 David Kessler 提出一種失去叫「預期的痛失」(anticipatory grief)。Anticipatory 的意思是對前面的預期和預料。人感到肺炎病毒無法揣測和控制,對性命和生活失去「控制權」,彷彿感染一種集體性「心理病毒」。這病毒使人焦慮,甚至變種成為爭競、歧視、失控和瘋狂。 面對失去,我們可以如何?我們要反思「失去」的同時,要重新檢視生命中誰重誰輕,就是重新排列生命中的優次。我們總覺得最理想是 – 什麼都不要失去,但這並非現實。 不如重新學懂優次,什麼對自己真正重要呢?成績、成就、金錢、財富、衣物?還是關係、成就感、尊嚴、跟神的關係?我們要反省,究竟有什麼可以輕易被奪去?又有什麼卻不是?我們要保留什麼,珍惜什麼? 經過這個重新排列生命中的優次,我們可以重新認識自己、關係和目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我們以為「失去」之時,卻可能是新的機會去得著更豐盛、更重要的東西。 文:伍詠光 (香港心理及家庭治療師, 前突破輔導中心主任)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天國的奧秘

聖經中十大奧祕之 (三) – 天國的奧秘

【聖經中十大奧祕之 (三) – 天國的奧秘】 主耶穌把天國的真理稱為奧秘,聖經把天國奧秘的各方面告訴我們。天國亦稱[國度] (太6:13)、 或稱 [神的國] ( 路8:1)。本文採用 [國度] 此名。 1. 國度的歷史分段的奧秘 在聖經歷史中,國度分為四個時間﹕ a. 舊約時期 – 神在以色列人中間作王,藉著先祖、士師、君王,先知等治理他們 b. 教會時期 – 基督在教會中作王。這時期的國度是個人性的 (路17:21) 和團體性的 (弗2:19、彼前2:9)。這國度的時期以五旬節為開始 (太16:28) c. 千禧年時期 – 基督與第一次復活者一同作王一千年 (啟20:4-6) d. 新天新地時期 – 神永遠作王 (啟21:5, 22:1,3)。在這時期中,神為首,基督次之,信徒又次之 (林前15:24, 啟22:5) 2. 國度擴展的奧秘 主耶穌在馬太福音內用許多比喻來講解國度的奧秘 (共17個比喻)。在這些比喻裏,我 們可以歸納出七個國度擴展的因素﹕ a. 多種多收 – 農夫所撒的種子,約四分之一落在好土,生長結實 (太13:8)。要這四分之一增加,就必須增加新撒種子的總量。 b. 信心的功效 – 信心好像芥菜種很小,卻長成樹 (太13:31-32) c. 重質 – 田主所要的是好麥子,不是稗子 (太13:30)。好信徒是教會增長的要素 d. 聖靈的作為 – [酵]象徵罪 (林前5:6),亦象徵聖靈的能力 (太13:34, 利23:13-17) e. 願為國度付代價的精神 – 變賣一切所有,為要獲得[寶貝],即國度(太13:44) f. 總動員的作用- 教會好像 [葡萄園],裏面的每一個人都是工人 (太20:1-7) g. 善用恩賜 – 分銀的比喻中,每個好僕人都去為主人 賺錢 (太25:14-30) 3. 國度性質的奧秘 a. 公義的國度 – [神的國乃在於公義] (羅14:17) [不義的人不能進神的國] (林前6:9) b. 和平的角度 – [神的國乃在於公義,和平] ( 羅14:17, 賽9:6) c. 喜樂的國度…

探索

探索

【探索】 人生每時每刻是充滿探索,我們可以怎樣作最好的抉擇向前踏步? 蘇彝士運河是連接歐、亞、非洲海運的主要通道,每日經過的貨船,佔全球三成,當中有牲畜、貨物、和石油,今年三月廿三至廿九日台灣巨型貨輪「長賜號」擱淺在埃及蘇彝士運河,阻塞蘇彝士運河近一星期之久,航道被阻塞造成多方面巨大的損失,最終被阻塞的船隻有450艘之多,分別在地中海或紅海兩邊等候。在這週內,所有因船卡著運河遭受影響的國家、「長賜號」如何脫困、滯留貨運船隻應急抉擇、以及脫困後處理方案等等,都需要作出很多的探索,然後作出決定。就以一些被滯留貨運船而言,有考慮空運搬走部分貨品、又或者緊急運送飼料到船上解決牲畜燃眉之急、甚至考慮其他的途徑。可是,若然選擇改道繞行非洲南部,貨運日期需要延長多三至六天,航線延長同樣帶來:船上儲備物資供應是否足夠、怎樣接洽客戶等多方面的探索,希望最終的抉擇可以令各方面的損失減至最低。 為了營救擱淺的「長賜號」,有來自各方的十幾艘拖船、挖泥船、及專家參加今次救援行動,充分表現國際間合作的解困對策。加上運河天然漲潮的幫助,成功將擱淺的「長賜號」浮起,擺脫擱淺位置。相信在這一切的事情上,神仍然是至高的掌權者。   最近靈修時,讀到創世記十二章,這章經文可以分為三段: 1. 第1-9節是亞伯蘭蒙召往迦南應許地,蒙神的祝福與引領在迦南安頓。 2. 第10-13節可以說是一個轉捩點:「饑荒」。「10 那地遭遇饑荒。亞伯蘭因那地的饑荒嚴重,就下到埃及,要在那裏寄居。 11 將近埃及,他對妻子撒萊說:『看哪,我知道你是美貌的女人。』」亞伯蘭因所在之地遇到飢荒,即時採取下埃及和隱瞞撒萊為妻角色的抉擇,不知他當時亞伯蘭有否安靜地探索在先?抑或只是人性的應對,從字面上神好像被隱藏了,事實上神有與亞伯蘭全家同行,當時亞伯蘭所作的抉擇雖然未必是最好的選擇,神沒有放棄亞伯蘭。 3. 第14-20節是亞伯蘭在埃及的日子,因為隱瞞撒萊為妻角色的資訊,使法老幾乎迎娶撒萊,神因此降大災擊打法老和他的全家。最終亞伯蘭及他一切所有的都被法老送走。 這章聖經給我的啟示是:神要我們在任何境況下,用敬虔、祈求、全心信靠祂的心去探索,才選擇行動。 回顧今天,全球的疫病已經超過一年,疫情一波比一波的嚴峻,無可置疑是人信心旅程:承受嚴峻的探索,眾人經歷著「看不出的疲勞」,心底下覺得「無力感」,這信心旅程猶如獨自在冰上行。在艱難和晦暗的時刻,一切看來好像沒有出路。大家都認同:世界不會在一天內重拾昔日的光景,在新形態的探索下,每個人都要做好防疫措施、及接受疫苗注射,盼望能夠盡快止息疫情。聖經哥林多前書十章十二節,使徒保羅警告說:「所以,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疫病可能是世人信靠主的轉捩點,我們當反思自己今天存在的價值、和起初神對人的召命:要盡心盡意盡力愛神,也要愛鄰舍如己。在實體隔離下,信徒個人與神的相交不受地域的阻擋,至於人與人的相交,我們要學習伸出雙手去擁抱一下自己,先愛下自己,然後使用不同媒體與相熟群體締造連繫,在地域隔離下以心相連,相信有一天,世人可以如詩人一樣,大聲宣告:「我以主耶和華為我的避難所,好叫我述說你一切的作為。」(詩篇73:28)。願神的恩典與慈愛隨著我們!以馬內利! 文:胡孔雪儀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App 下載區

SOBEM App 下載區 Icon

社交媒體

訪問我們的 Facebook 頁面 Visit our Facebook Page   訪問我們的 YouTube 頁面 Visit our YouTube Channel   發電郵給我們 Emai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