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bem.org Admin
未雨綢繆

未雨綢繆

【未雨綢繆】 近來最觸動我的新聞,不是東京奧運種種消息(當然,香港小小地方能取得幾個獎項,實在令人振奮),而是一些原本少有新冠個案的地方突然爆發了疫情,而爆發時才驚覺沒有預備好足夠疫苗,連床位及很多相關的醫療設備也很短缺。我真的不明白,為何年多的時間了,竟沒有為「如果出現疫情」而有所準備,以為「少有新冠個案」之好景必然繼續,結果,真的爆發疫情,而又驚覺預備不足。一切,大概也跟「大安旨意」心態有關,這詞(亦作「大安主義」、「大安主意」)應是廣東哩語,指人對一件事過份放心,有著一種毫無根據的安全感。 在新冠疫情下,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有可能受到影響。「一定不會下雨」?誰敢擔保?未雨綢繆(這詞是有下一句的,你記得嗎?),實是應有態度。注射疫苗、藉運動及健康飲食來加強自身的免疫能力、戴口罩及勤洗手,仍是少不了的防範於未然。打了疫苗就以為有了「金鋼不壞之身」,放鬆了防範,當然也是一種不應有之「大安旨意」態度。「當作自己沒有打過疫苗」般作種種防範,才是應有態度。 當然,物極必反,我們在防範之餘也不能太緊張,長期的緊張、過份的小心或隔離自己,如同長期大力拉扯著的彈簧或彈弓,也必對身心精神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醫學界也預期「後疫情年代」要處理的事,其中一項大概就是人的心靈或精神耗損。凡事放輕鬆一點,你會活得長久一些,Relax, and live longer。如何活得輕鬆而又小心防範可怕病毒,就是一種生活藝術及智慧了。 聖經沒有對末世事件作仔細的預言,也不是要我們極為關注末世局勢究竟會是如何,但很清楚要信徒對明天作「未雨綢繆」。耶穌所說的十個童女的比喻(太廿五1-13)就是最佳說明,比喻中有五個預備好燈油的童女,另五個是「大安旨意」、沒有預備好燈油的童女,結果後者被摒諸於門外。對於末世,上帝非是要我們「知道」細節,而是要我們「預備」。「你當預備迎見你的神」(摩四12)。 當然,耶穌也有提醒信徒,不要「大安旨意」自己一定可以安享天堂之福,有些信徒會有「以為自己得救,卻其實不是」的情況。總之,面對末世,我們要儆醒,要留意屬靈生命中有否「燈油」、有否美好見證及事奉等等。總之,是盡量避免「空著雙手返回天家」。 更不要忘記使徒彼得的話,「因為時候到了,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彼前四17)。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實是至理名言。 文: 禤浩榮牧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疫情下,希望感

【逆風而行】第八回:疫情下,希望感

【[逆風而行]第八回:疫情下,希望感】 這個疫情可以說是一個世紀危難。除了這個疫情,世界各地同時也經歷大小不同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的危機。在重重危機下,我們容易失去了希望感,覺得彷彿沒將來,沒希望。我甚至聽過不少信徒都對信仰,對上帝失去信心。 基督教思想不是帶給我們希望嗎?否則,主耶穌基督為何道成肉身,到世間? 第一,我一直對希望 hope 有錯誤的觀念。我們覺得希望應該是實在的,不實在就不是希望。大家可能忘了一節重要的聖經經文。希伯來書11:1「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這裡提到信心。這信心是對未見之事的信心,而不是已確定的事的信心。 所以,人會將hope跟 plan混淆。Plan 是有計劃,有計算的。Hope是人不能計算的,而是仰望上帝。 第二,我們的盼望要指向什麼?歌羅西書1:3-5「我們感謝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常常為你們禱告,因聽見你們在基督耶穌裡的信心,並向眾信徒的愛心,是為那給你們存在天上的盼望,這盼望是你們從前在福音真理的道上所聽見的。」 我們知道世事不是可以控制的。因此,我們更要向天上的盼望,就是神掌權的地方,而不是有多少,不是什麼結果,不是現實,是屬天的。 第三,心態。我們傾向心急。心急是一種文化。另一種心態是我們不想改變,怕改變。我們想維持。可是,面對未知的將來不是要抓住以往的一切,而是仰望神會如何改變世界,改變人,為的是成就祂的心意。將世界和人的更新。 第四,因此面對未知,在過程中人要面對的掙扎、痛苦和擔心,要找出當中的意義(meaning),就是對你的意義,為了如何鍛練你,想你看到什麼,如你自己的缺欠,或看見別人的需要。 這裡看到信、望和愛。三者是三位一體的。三者是要操練的。在未知的日子,就是操練我們盼望感的時候。所以,不是有沒有盼望,而是有多少,要操練多一點。 文:伍詠光 (香港心理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主任)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疫情下,心靈的隔離

【逆風而行】第七回:疫情下,心靈的隔離

【[逆風而行]第七回:疫情下,心靈的隔離】 在疫情時期,我們常常聽到一個字眼,就是「隔離」(quarantine)。隔離這個字給人一個很負面的感覺,覺得要與人分離,與世隔絕,甚至似坐監的感覺。 不過,我們嘗試想想,隔離的原意是什麼?隔離原意是害你嗎?隔離原意是對你好嗎?是保護你自己嗎? 錯了。隔離的原意不是保護你,而是保護他人,不被有確診的人感染。隔離,原來是為了他人。 在疫情這種特別的危難日子,會更容易展現人生,當然當中有很美麗的人性,也有自私的人性。 在香港曾經有一個確診人士被送到醫院接受治癒,可是他突然逃走,警察花了好幾天才把他尋回。後來發覺,他逃走的原因是他很害怕打針。很多人對這個病人非常生氣,不是因為他確診,而是因為他一旦走到市區人群地方,會將疫情漫延。大家感到他很自私。 疫情漫延全球,不但引起恐慌,更引起人與人之間的猜疑。在疫情早期,聽到不少新聞,西方國家的人會對其他種族特別歧視,不認同其他人的行為和防疫方式。例如西方人初期對戴口罩非常抗拒,覺得這是「你們的」方法,我們的文化不用配戴口罩,甚至有國家嘲笑他國戴口罩或搶物資的愚蠢。為什麼在疫情期間,人會變得敵我分明,河水井水呢? 我們一向生活在安舒的環境裡,對危險無需諸多警戒。今日,當一種無型的肺炎疫情漫延時,我們的防衛機制似乎自動開啟,還原我們的原始性警戒心。例如,我們比平日更懷疑陌生人,不想同桌食飯,不想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坐近;有些國家會歧視和忽視外勞;有些國家更想驅逐外國人。這些行為表面上為了自保,但他們都選擇了一種相對表面層次的警覺,沒能深入探討病毒緣委,作出更有效的預防。 其實這是人與人心靈間的真正「距離」。人與人失去了支援和關愛,這才是最恐怖;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歧視和偏見可能比病毒更毒,更會影響我們生存的福祉。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請一些幼兒,可能大概是兩歲左右,看一個布偶話劇,話劇故事有一個心地不好的動物布偶及一個心地好的。之後,他們把兩個布偶放在幼兒面前,幼兒往往會選擇有好心地的動物布偶。這實驗想說明人可能天生有同理心或同情心。 對,上帝其實早已賜下人與人之間的同理心,這也是創造主的屬性。我們有時會失卻這份同理心,可能是: • 忙碌,沒空間 (生活,也可以是心靈) • 安全感影響 (永遠都覺得自己不夠) 在美國明尼蘇達洲在一個氣車外賣店,幫人付錢,讓下一位可免費外賣。之後,這變成一個風氣。人與人就這散發著關愛。小小的力量可以成為大的力量。 文:伍詠光 (香港心理及家庭治療師, 前突破輔導中心主任)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不一樣的人生路

不一樣的人生路

【不一樣的人生路】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令人聞之色變,其中不少人痊癒後,仍留下長期後遺症,英國國家歌劇院就推出「ENO唱歌練習呼吸法」,由音樂與醫療專家共同合作,幫助痊癒者治療呼吸困難與焦慮等症狀。這些練習,讓你緩慢呼吸,讓自己的呼吸變得規律,讓自己的腦袋有機會同步跟上。這項計畫試行6周,共有12名參與者,參與民眾表示不僅呼吸困難與焦慮症狀改善了,自己的身心狀況也都有正面影響。 一名英國女郎,自幼患有肺疾,醫生曾警告其父母她可能只活到9歲;自從她學唱了音樂劇「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 中的流行歌曲精選後,她的肺容量由20%達到88%的肺活量,免除了雙肺移植的手術。現在她正想成為一名專業的歌手。專家都一致認為,唱歌真的可以改善肺的呼吸功能。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參加詩班學習合唱有助於兒童的自信,可以幫助他們克服怕羞和畏怯;醫生們同意唱詩可以加強肺活量和呼吸系統的功能,使身體有抵抗病菌能力;教育家和社會學家都認為讓兒童學習正當的音樂和演唱,對他們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都有重大影嚮。 中國少數民族中的侗族人很愛唱歌,他們有一句流行語:「飯養身,歌養心」,他們相信唱歌可以改變人心靈的素質。 曾經看過一本坊間小書,道說唱歌好處多,不但可以燃燒脂肪,幫助減肥,若加上載歌載舞的效果,所減掉的脂肪相當可觀,是愛美女士的佳音。很多歌手在開演唱會之際都會體重驟降,皆因在開show期間日夜勤練歌藝之故,消耗大量體能,對那些想減肥但又不喜歡運動的人來說,實在是一大喜訊。此外,如果你有慢性便祕的煩惱,不妨多唱歌,據說可以舒緩導致便秘的壓力,使支配大腸蠕動的自律神經活躍、況且,唱歌時利用腹式呼吸法鍛鍊腹肌,亦可以刺激大腸的蠕動。 音樂治療師對患有哮喘病的兒童,或有呼吸困難的老人,在療程中都帶領他們作深呼吸,引吭高歌,使他們的肺部容量擴大!因唱歌可以促進一種感覺良好的荷爾蒙的產生,有益於身體健康。若有病人情緒低落,將所有的憂鬱、苦惱、痛苦壓在心裏太久要爆發時,很多治療師都會鼓勵他盡情歌唱,手舞足蹈,喜歡唱歌的人,都散發正能量,給人平易近人的感覺,是一種心理健康。常常歡笑、常常歌唱,常常感恩,很多心理病都會自然消失。喜歡唱歌特別參加唱歌班對身體很有益處,醫療研究唱歌可以調治胃部疾病、增強免疫功能,記憶力,可以抗衰老,改變一個人的心境和精神面貌。音樂和歌唱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文: Ruby Chan,音樂治療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買了也不會用的東西

買了也不會用的東西

【買了也不會用的東西】 有甚麼東西是人弄出來而是要給人「打破」的? 有甚麼東西是你看到但不會買,就算買了也不會用,就算用了你也不會知道的?答案有可能多過一個,但這問題的一般答案,寫在下面。你先來猜猜。 至於關於「打破」的問題,答案(也可能有其他合理答案)是 ‘紀錄’。 最近加拿大西岸有幾天熱浪,達攝氏四十多度,真的是熱浪,熱得難以想像,甚麼紀錄也打破了,而且延綿幾天之久。據知美國好些地方也有類似情況。那幾天,溫哥華幾乎所有風扇或冷氣機售賣的商舖物品都被搶光(我指是售光,但確有「搶」的氣氛),大概這是極少出現過的情景。 我家沒有冷氣,僅有的是一部小冷氣機供一個珊瑚魚缸使用,因為珊瑚很怕熱。我太太常笑我,人也沒有冷氣機用,你養的魚有。當然,該小冷氣機也只是偶然天氣太熱我才會使用, 一家大小幾口靠的是幾部電風扇「捱」過上述的幾天厲害熱浪。也有些家庭成員嚷著要買冷氣機,以免熱浪重臨。氣象學家也這麼警告,這次罕有的熱浪襲擊,只是一個開始,It is just a beginning⋯⋯ 那時,會更熱,延綿更長日子⋯⋯ 當然,地球日益暖化,不用甚麼氣象學家警告也知道將來的日子會如何。只有一些固執地自以為是的傢伙,才會否認或不肯不敢去承認這個明顯的世界性改變、世界性危機。 究竟我家會否真的會購買「供人類使用」的冷氣機,尚在未知之數。不過肯定的是,就算買了,也會盡量不用。幾乎所有冷氣機都利己不利人,把冷風向內吹,把陣陣熱風向外面世界輕輕飄送。我家若真的買了,也是待不時之需。 寫此稿時,聽到的是鄰舍的大冷氣機聲音,該冷氣機對著我的書房。天氣稍熱,那冷氣機就會差不多長期開著。另外,寫此稿時,另一鄰舍正有人在舖置後園的人工草皮,這樣日後就不用花心機時間去打理草地。我不知那鄰舍知道不知道,人工草皮會增加房屋周圍、以至地球的溫度,當然是增加很少很少很少,但甚麼都加起,是另一回事。 對不起,我每隔一些時間,總會想寫一些跟保護環境有關的文字,一方面這是我很關心的課題,另方面這也是一個應有更多人關注卻其實沒有太多人關注的課題,包括很多理應履行上帝「管理大地」使命的信徒。三方面,這真的是個急在眉睫、人人需要面對的危機。 若你置身北美,又曾經歷上次一役,可能你也在構思要不要買冷氣機的問題(雖然我今日上網看看,所有店舖都幾乎仍然無貨供應)。我自己也可能會買,所以當然不會對你的構思有任何意見。只是想提出小小意見:可以不買就不買。買了,可以不開就不開。開了,不用開得很冷就不用開得那麼冷,夠涼快就可以。當然,可以關掉了,就把它關掉。On behalf of the Mother Earth, thank you。代表地球先生(不是錯譯,是所謂「男女平等」的「政治正確」式譯法),多謝你。 最後,關於上述那「買了不用,用了也不知」的問題,我還是不說答案好了。 總之,總有一天,你會買的,或你的家人替你買。總之,你總有一天,會躺在其中。 文: 禤浩榮牧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出路

出路

【出路】 七月初我觀看一部曾獲奧斯卡影帝獎項的電影《被困在時間裡的父親》(The Father),描述一位年長的父親,隨著時間面對無可避免的生命衰退,外在環境或個人心態都有數不盡的失控。兩天後,我出席一個關於青年一代的講座,嘗試了解他們現今所面對的處境,由於疫情導致人際關係疏離、社會各方面的動盪,就算他們很努力讀書或拚命工作,現實與理想仍然有很大落差,加上人際關係、經濟、就業、個人形象等危機。不論來自基督化或非基督化家庭,有部份青年人對未來失去信心及動力,以致無心向學或工作,自暴自棄,形成新出現的「躺平主義」心態。因為相信沒有人懂他們,自感不被關注,倒不如切斷人性在社交上渴望連結的需求,加劇自己與週遭環境的分裂,將自己困於孤獨的一角,無欲無求,不求上進,自覺貧窮,心灰意冷;甚至有些人在網絡上尋找虛擬的安舒區域,或者更糟糕至沉溺癮癖來換取短暫的舒暢。以上信息喚醒我今天生活的張力,我要珍惜今天所有的,更要破繭而出,以積極心態面對必然的退化,在無要求回報下作工,向下一代展示生命的可貴。 環顧全球,七月是下半年的開始,月內有不同國際群體建功立業的記念日,今年有不同的因素影響,以致一些慶典要採取不一樣的記念方式。不可抹煞是前人的辛苦打拚,我們才可有今天的效益。從另角度看,社會及經濟的運作,檢討、修補、改善,都是必要的進程。每個家都是社會基本的單位,需要人人一起積極面對任何挑戰,縱然思想有異,不要圖謀排除異己,倒要以愛心接納異己,在前者對後者伸出援手,相輔相成,一起創造更好的明天。這是完美的盼望,人性上各人有自己的意見,如何在不可能下實踐?怎能夠與他人一起前進呢? 聖經說:「我們愛,因為 神先愛我們。」(約翰一書 4:19)「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哥林多前書 13:4),真愛不是只有外在的行動,真理的關愛包括「外在」及「內在」,最重要是有忠誠和堅持。生活充滿數不盡的挑戰,實在是打不完的仗,可是因著 神的愛改變我們的心,可以隨時向 神祈禱求助,甚至為他人代求,除去充斥心裡只有「自我」或者「失去平衡」的思維,才可以騰出空間讓我們休養生息,安靜思想今天的生活形態,重新得力,面對現實的限制,作出合宜的抉擇。 使徒保羅叮囑所愛的門生提摩太: 「你要為信仰打那美好的仗;要持守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已經在許多見證人面前作了那美好的見證。」(提摩太前書 6:12) 要在信仰上及愛的行動上打美好的仗,毫不簡單,要被聖靈澆灌,有 神作潤滑劑,在人耗盡所能的時候見證 神的介入。最要緊是持守認定:信徒先被 神所呼召,在信心道上持守相信 神的實在,在 神選定的崗位上盡忠,靠著聖靈努力傳道,將自己在 神裡面得到豐厚的慈愛,傳給缺乏 神慈愛的群體;在靈裡敬虔度日,被 神的恩典傾注,安靜深思領受 神的話語,在所處崗位上打美好的仗。 感謝 神!今年七月是我們教會宗派的聯合宣教月,除了首兩天有講座分享外,今年特別有四堂錄影的主日中、英文信息,提供給加拿大東岸至西岸約四百多間教會,藉教會互聯網按時發放信息;換言之宣教的信息可以傳到加拿大境外,使教會成為宣教中心。感謝 神!因新冠病情帶動全球網絡發展,能夠實踐「散聚宣教」(Diaspora),有機會將福音信息傳到遠方,有機會喚醒「躺平一族」。信息呼喚眾人要有膽量面對人生,自醒自重,有積極人生觀,作有膽量的信徒,有敏銳觸覺感受聖靈,基於聖經傳耶穌基督的福音信息,放膽將福音向人宣講。因著網絡的結連,讓 神作我們中間的潤滑劑,可建立在主裡彼此相愛、關懷、服侍的機會。實踐「外在」及「內在」兩方愛的行動。 總括而言,只有基於真理的愛,被 神的靈充滿,沒有私意的付出和關心,可以帶來盼望及生命動力,利己利人,以馬內利! 文:胡孔雪儀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App 下載區

SOBEM App 下載區 Icon

社交媒體

訪問我們的 Facebook 頁面 Visit our Facebook Page   訪問我們的 YouTube 頁面 Visit our YouTube Channel   發電郵給我們 Emai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