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bem.org Admin
母子情 - 餵養

母子情 – 餵養

【母子情-餵養】 每逢我(筆者)的生日,想起的不是生日蛋糕,也不是生日禮物,而是我的母親 – 陸瑞英女士。出外領會時,間中有人會好奇地問我從哪裏來,有時候我會調皮地告訴他們我是從我母親那裏來的!是的,母親懷胎十月,把我帶到這個世界。我母親沒有受過太多的教育,也沒有什麼社會的經驗,她,有的也是最寶貴的便是母愛。 母愛的表現可以有很多方面,我母親有的其中一種表現便是「餵養」的愛。從小到大,自己最難忘的便是母親的廚藝。一家八口口住在四百多呎的房子,廚房之「大」可想而知,但除了平日三餐外,過年過節,母親總可以在「小廚」中發揮他「大廚」的功力。他不單可以把飯桌的桌面擺得滿滿,也可以把一家七個人餵得飽飽。為何一家七個人呢?因為她總是在廚房與飯廳間跑來跑去,加菜添飯,一家七個人無論如何叫她,她總不肯坐下,有點不到黃河心不死,務要見到我們吃到不能動彈才心滿意足。 十七歲我便移民加拿大,每次長途電話中母親總會問一句:「吃得飽嗎?」或「有吃的沒有?」1976年回港時,我不經意地對母親說了一句「我喜歡喝可樂,喜歡吃雞腿。」自此之後的每一天,沒有一餐沒有可樂與雞腿,有時暗示甚至明示母親要「適可而止」,但他總是「欲罷不能」。母親很簡單,他只想投「兒」所好,要兒子開心,望兒子滿足。天下母親不都是應該如此嗎? *母親很簡單,她只想投「兒」所好,要兒子開心,望兒子滿足。 終於母親在1988年移民到加拿大。為什麼?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因為她的兒子要成家立室,由於父親也早已退休,於是便決定移民。來加之後,有一段較短的時間一起住,之後便搬至同一座大廈,他與父親在七樓,我和太太在十一樓。母親雖移民加拿大,但她在香港時的本色與母親的天性一點也沒有改。每次到她家,他總會第一時間從雪櫃中拿出餸菜,若沒有,也會馬上煮一碟小菜要我吃。若我一不小心稱讚某一道菜,那一年便會常吃常有,綿綿不絕。有時候要出門,一開門會發現有盒食物放在門口,心中有數,又是住在七樓的母親的所作所為。母親既是如此,作為兒子的也要加以配合,每次到母親家必會留肚,以便滿足母親的一番心意;每次出門必要低頭,以免一腳踏在母親的心血美點上。 來加拿大以後,母親那一句「吃得飽嗎?」或「有吃的沒有?」仍然常常掛在嘴邊。我的調皮本色也沒有改,我會在他面前轉一圈說,「一個170多磅的大郵筒,你說有吃的沒有?」我母親看完一遍後(事實上是我轉了一圈)便會露出滿意的笑容,然後又拿出一點食物要我吃,真是「死性不改」。 隨着年紀大了,母親不再煮太多,而是會拿零食或水果甚至飲料作為代替,無論如何,總要有點東西給我入口。母親便是母親,一生為母,終生為母。母親如今住在老人大廈(父親住在旁邊的老人院),有時候陪她喝喝茶,她已很心滿意足。一次與母親出外吃飯,聽見她的一番偉論,至今仍回味無窮,這篇偉論我稱之為「陸瑞英女士晚年治身格言」: 有人接送不要走路, 有人代勞不要動手, 喜歡吃的要多吃點, 結帳之前要走快點。 我為何如此調皮,相信是由於我母親的遺傳所致。母親是一個很簡單的人,只求兒女生活安定,吃得飽,穿得暖,對兒女也沒有什麼要求,沒有期望什麼回報,這是母愛,是偉大的母愛。 在[箴言]31章10-31節中,輪到才德的婦人,其中15節中提到: 「未到黎明她就起來,把食物分給家中的人。」這就是我的母親 – 陸瑞英女士,在我眼中她是一位才德婦人,最重要的是她是我母親! 母親,謝謝您,把我餵得肥肥白白! *在我眼中她是一位才德婦人,最重要的是她是我母親! 作為父母者,我們所作的,所沒有作的,兒女都會記在心中。願意我們都盡為父母的本分,作該作的,也不要作不該作的,讓兒女可以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以致我們為父為母的,日後可以引以為榮。 有父母者,也不要忘記父母的恩情; 縱然父母無所求,兒女也不單要紀念昔日養育之恩,且要有記掛父母之情,有恩有情,才是合情合理。 反思 有兒女的,要盡父母養育之責; 為子女者,要盡孝順父母之道。 文: 徐武豪博士 [摘自著作「豪筆留情」] 。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神的挽回

神的挽回

【神的挽回】 當以利亞落在靈性低潮的時候,他逃避,在羅騰樹下求死,又瑟縮在山洞裏。他為神大發熱心,卻因看不見果效而洩氣灰心,他放棄工作,控訴以色列的百姓。神卻忍耐和寬容地對待這一位心靈受傷的僕人,神供應他肉身的需要,讓他有足夠休息和自省的機會。神親自向以利亞顯現,為要醫治和挽回他,又叫他繼續完成祂的心意。 「耶和華說:你出來站在山上,在我面前。」(王上19:11)神醫治以利亞的方法是吩咐他離開黑暗而就近光。神叫以利亞從黑暗的山洞裏出來,站在山上,侍立在祂面前。因神有無比的榮耀,祂的威嚴和聖潔實在太厲害了。當祂臨到山上,所過之處,烈風大作,崩山碎石,地動山搖,且有火焰。以利亞不敢離開山洞站在山上,因他不能以血肉敗壞之軀面對榮耀的神。當這一切過後,神用微小聲音問以利亞,他才敢出來,但只能站在山洞口,用外衣蒙上臉,因為怕見神。雖然聖經沒有告訴我們以利亞是否感到自己的污穢和敗壞,但從他行動上可見他懼怕直接面對神。 同樣,若不是神將祂榮耀的威嚴限制,人絕對不可能就近祂,神卻常用溫柔的慈聲對我們說:「快來就光!」約翰勉勵我們說:「神就是光,在祂毫無黑暗。這是我們從主所聽見,又報給你們的信息。我們若說是與神相交,卻仍在黑暗裏行,就是說謊話,不行真理了。」(約一 1:5-6)我們若要從靈性低潮中出來,就必須有決心離開黑暗的光景,面對神醫治的恩光。 「耶和華對他說,你回去。」(王上19:15)昔日神在這山上(何烈山)吩咐和鼓勵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進入神與亞伯拉罕立約所賜的應許之地。今日在同一個山上,神面對背約犯罪的以色列,沒有因以利亞的控訴而被激動,仍然顯出祂是守約施慈愛和忍耐的神。(忍耐英文譯作長久受苦 long suffering)神吩咐以利亞回去,繼續工作,完成祂在背約世代中的心意,以行動向不順服的以色列和奔逃的以利亞彰顯忍耐。面對事奉上的挫敗和孤單,雅各提醒我們:「忍耐也當成功。」保羅勸勉我們:「我們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希伯來書作者勸勉我們:「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主耶穌鼓勵我們:「並且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神吩咐以利亞膏立哈薛、耶戶和以利沙,這顯示神使用不同的人去完成祂的心意,不單是以利亞一人。神又對他說:「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 19:18)這表明神在極背道的時刻,仍然爲自己保存著一些忠心的見証人,這是「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餘數。」(羅11:5)他們雖然沒有在迦密山上現身,為以利亞打氣,支持他對拒巴力的先知,他們卻分別自己,默然等候神的工作。事奉上的孤單感很容易變為孤芳自賞,自憐之餘就會對別人苛刻批評,彷彿像以利亞從山洞裏觀天自嘆一樣。神向以利亞披露這秘密,藉此鼓勵和挽回他,叫他知道在神恩典保守下,還有許多人為神忠心站立。 文: 杜嘉明牧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生活見證

生活見證

【生活見證】 人是群體的動物,群居聚在一起,彼此接觸交流,互相依靠,互相影響。我喜歡透過生活見證,將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散發開去,希望彼此鼓勵,用生命影響生命。其中一個生活見證是有關教會一位忠心事奉的姊妹。她今年大概七十多歲,身體不算健康,因早年患了腦瘤,用助行架幫助走路已好幾年。她熱心事奉不受年老體弱、身體機能衰退影響。回想起她與丈夫自教會80年末成立開始默默服待,一面要上班,一面事奉真不容易。隨著歲月的增長,教會遂漸擴展,設有粵語堂、國語堂及英語堂,會眾人數亦漸漸增多。姊妹在育嬰/幼兒部事奉,幫助一些有需要的父母在主日崇拜時段為他們看顧年幼的子女,使他們能專心參與崇拜。育嬰房內十分注重衛生,每星期她把床單被鋪帶回家清洗;玩具、圖書、用品也定期消毒,加上嚴格有效的登記系統,從來沒有出亂子。同時她又負責廚房總務,所牽涉的事情更加多,瑣碎繁複,凡涉及膳食的聚會均由她策劃統籌,由幾十人的小型餐會至幾百人的大型聚會。最令我敬佩的是他們夫婦二人從沒間斷地逢星期一返教會清理廚房,確保星期日不同堂會的會眾用過的廚具清理好及放回原處;又清理煮食爐頭,他們從不告訴別人,這是我偶然間發現。她不求人的讚賞,忠心作主的工,無私奉獻的行為凝聚一股力量,深深影響教會許多弟兄姊妹,大家都以她為榜樣,為教會盡心事奉。深信這位姊妹得到神的祝福和賞賜。馬太福音25:21「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另一個生活見證是有關外子大衛熱心助人的例子。幾年前在感恩節牧師家裡聚餐,認識一位露宿者米高,他晚上在荒廢的空地搭起簡陋的帳篷睡覺,日間在快餐店或圖書館打發時間。我們居住的地方雖然天氣和暖,但在12月至3月期間偶然有幾晚溫度降至攝氏10度以下。遇到寒冷日子大衛就邀請米高來我們細小的居所留宿,早上亦為他預備一頓豐富早餐。因大家經常見面,成為好朋友。在一次傾談中知道他乎合政府的資助,大衛成功替他申請,現時他有固定收入,生活也大大改善。另一位獨居漢現時是大衛服待的對象,他多年前中風,家裡養了兩隻貓、四隻狗,經濟拮据。由於他對聖經的瞭解不多,亦沒有返教會的習慣,為了鼓勵他多接觸教會,擴闊生活圈子,我們每星期也接送他參加主日崇拜及星期三晚的查經班。除此之外,大衛更開車送他去超市購物、看醫生(往返需時3小時)、理髮、看獸醫…等等。除了實際的幫忙,大衛還與他深入傾談有關他心裡的鬱悶、他的內心世界及日後生活的計劃。作為妻子,我當然盡力配合和支持丈夫的行動,但有些時候覺得對方的要求實在過分,過了底線,將外子當作隨傳隨到免費的uber司機。縱然如此,大衛完全不介意,盡心盡力幫助這位新朋友。這件事令我看見自己在服待上的軟弱、愛心及同理心不足。箴言3:27「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聖經鼓勵我們服待他人,為上帝作工,留下美好見證。在這紛亂的世界,疫情和戰爭還未平息,人與人之間更應互助互愛,發揮基督”愛”的精神。幫助無分大小,重要的、不重要的,只要懷著一顆愛心和憐憫心,用行動去作神”愛”的大使。約翰壹書 3:18―19「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 從此,就知道我們是屬真理的,並且我們的心,在神面前可以安穩。」 文: Sally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生活見證

生活見證

【 生活見證 】 人是群體的動物,群居聚在一起,彼此接觸交流,互相依靠,互相影響。我喜歡透過生活見證,將人與人之間的真善美散發開去,希望彼此鼓勵,用生命影響生命。其中一個生活見證是有關教會一位忠心事奉的姊妹。她今年大概七十多歲,身體不算健康,因早年患了腦瘤,用助行架幫助走路已好幾年。她熱心事奉不受年老體弱、身體機能衰退影響。回想起她與丈夫自教會80年末成立開始默默服待,一面要上班,一面事奉真不容易。隨著歲月的增長,教會遂漸擴展,設有粵語堂、國語堂及英語堂,會眾人數亦漸漸增多。姊妹在育嬰/幼兒部事奉,幫助一些有需要的父母在主日崇拜時段為他們看顧年幼的子女,使他們能專心參與崇拜。育嬰房內十分注重衛生,每星期她把床單被鋪帶回家清洗;玩具、圖書、用品也定期消毒,加上嚴格有效的登記系統,從來沒有出亂子。同時她又負責廚房總務,所牽涉的事情更加多,瑣碎繁複,凡涉及膳食的聚會均由她策劃統籌,由幾十人的小型餐會至幾百人的大型聚會。最令我敬佩的是他們夫婦二人從沒間斷地逢星期一返教會清理廚房,確保星期日不同堂會的會眾用過的廚具清理好及放回原處;又清理煮食爐頭,他們從不告訴別人,這是我偶然間發現。她不求人的讚賞,忠心作主的工,無私奉獻的行為凝聚一股力量,深深影響教會許多弟兄姊妹,大家都以她為榜樣,為教會盡心事奉。深信這位姊妹得到神的祝福和賞賜。馬太福音25:21「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另一個生活見證是有關外子大衛熱心助人的例子。幾年前在感恩節牧師家裡聚餐,認識一位露宿者米高,他晚上在荒廢的空地搭起簡陋的帳篷睡覺,日間在快餐店或圖書館打發時間。我們居住的地方雖然天氣和暖,但在12月至3月期間偶然有幾晚溫度降至攝氏10度以下。遇到寒冷日子大衛就邀請米高來我們細小的居所留宿,早上亦為他預備一頓豐富早餐。因大家經常見面,成為好朋友。在一次傾談中知道他乎合政府的資助,大衛成功替他申請,現時他有固定收入,生活也大大改善。另一位獨居漢現時是大衛服待的對象,他多年前中風,家裡養了兩隻貓、四隻狗,經濟拮据。由於他對聖經的瞭解不多,亦沒有返教會的習慣,為了鼓勵他多接觸教會,擴闊生活圈子,我們每星期也接送他參加主日崇拜及星期三晚的查經班。除此之外,大衛更開車送他去超市購物、看醫生(往返需時3小時)、理髮、看獸醫…等等。除了實際的幫忙,大衛還與他深入傾談有關他心裡的鬱悶、他的內心世界及日後生活的計劃。作為妻子,我當然盡力配合和支持丈夫的行動,但有些時候覺得對方的要求實在過分,過了底線,將外子當作隨傳隨到免費的uber司機。縱然如此,大衛完全不介意,盡心盡力幫助這位新朋友。這件事令我看見自己在服待上的軟弱、愛心及同理心不足。箴言3:27「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聖經鼓勵我們服待他人,為上帝作工,留下美好見證。在這紛亂的世界,疫情和戰爭還未平息,人與人之間更應互助互愛,發揮基督”愛”的精神。幫助無分大小,重要的、不重要的,只要懷著一顆愛心和憐憫心,用行動去作神”愛”的大使。約翰壹書 3:18―19「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 從此,就知道我們是屬真理的,並且我們的心,在神面前可以安穩。」 文: Sally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復活的基督

復活的基督

【復活的基督】 聖經裏記載基督的受死,也記載基督的復活。 基督受死,叫我們的罪得赦免;基督復活,將永恆的生命帶給我們! 這就是赦罪的福音和生命的福音。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3 這樣說:「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 基督復活,不是精神不死,不是浩氣長存,也不是一個詩意的象徵。 基督復活,乃是一件歷史事實,聖經裏四本福音書中都有記載。 雖然四本福音書的重點不同,但內容彼此吻合,清楚說明當時的情景。 1. 基督在禮拜天的清晨復活,首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 2. 然後又向幾個婦女顯現 3. 再後向門徒彼得顯現 4. 當日下午在以馬午斯路上向兩個門徒顯現,激發他們的熱心 5. 晚上在耶路撒冷向十個門徒顯現,差遣他們作見證 6. 過了一個禮拜,又在禮拜天晚上顯現,特別加強多馬的信心 7. 基督肉身的弟弟雅各,也因看見復活的主,接受了復活這事實 8. 再過一些時候,在加利利的提比利亞海邊,向七個門徒顯現 9. 在加利利一座山,向五百多個門徒顯現, 吩咐大使命,要他們到普天下去傳福音 10. 在耶路撒冷對面橄欖山上,向120個門徒顯現,在眾人目送下被接升天 門徒本來十分軟弱、懼怕。但當基督復活後,十次向門徒顯現,他們就完全改變了。 不再軟弱,不再懼怕,勇敢地在嚴酷迫害之下,傳揚基督復活的福音。 在使徒行傳3:15 就是門徒典型的見證:「 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神卻叫祂從死裏復活,我們都為這事作見證」。詳細查考全本使徒行傳和普通歷史記載,都可以清楚看見。 當時門徒甘心受監禁, 甘心受死刑,仍然大聲疾呼見證基督復活, 是因為基督復活本來是一個事實。 正如一首詩歌說 : [我奉一位復活主,祂今在世活著; 我知道祂確活著,不管人怎麼說。 我見祂手施憐憫,我闐祂安慰聲, 每次當我需求祂, 總必答應。 你問我怎知主活著,因祂活在我心﹗] 聖經希伯來書13:8說 : 「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 古往今來,全世界的基督徒不只在理性上接受復活的基督,也經驗了復活的基督,祂與我們同在,直到永遠! 你也願意接受祂嗎 ? 文: 麥希真牧師 [幸福人生]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復活的基督

復活的基督

【復活的基督】 聖經裏記載基督的受死,也記載基督的復活。 基督受死,叫我們的罪得赦免;基督復活,將永恆的生命帶給我們! 這就是赦罪的福音和生命的福音。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3 這樣說:「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 基督復活,不是精神不死,不是浩氣長存,也不是一個詩意的象徵。 基督復活,乃是一件歷史事實,聖經裏四本福音書中都有記載。 雖然四本福音書的重點不同,但內容彼此吻合,清楚說明當時的情景。 1. 基督在禮拜天的清晨復活,首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 2. 然後又向幾個婦女顯現 3. 再後向門徒彼得顯現 4. 當日下午在以馬午斯路上向兩個門徒顯現,激發他們的熱心 5. 晚上在耶路撒冷向十個門徒顯現,差遣他們作見證 6. 過了一個禮拜,又在禮拜天晚上顯現,特別加強多馬的信心 7. 基督肉身的弟弟雅各,也因看見復活的主,接受了復活這事實 8. 再過一些時候,在加利利的提比利亞海邊,向七個門徒顯現 9. 在加利利一座山,向五百多個門徒顯現, 吩咐大使命,要他們到普天下去傳福音 10. 在耶路撒冷對面橄欖山上,向120個門徒顯現,在眾人目送下被接升天 門徒本來十分軟弱、懼怕。但當基督復活後,十次向門徒顯現,他們就完全改變了。 不再軟弱,不再懼怕,勇敢地在嚴酷迫害之下,傳揚基督復活的福音。 在使徒行傳3:15 就是門徒典型的見證:「 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神卻叫祂從死裏復活,我們都為這事作見證」。詳細查考全本使徒行傳和普通歷史記載,都可以清楚看見。 當時門徒甘心受監禁, 甘心受死刑,仍然大聲疾呼見證基督復活, 是因為基督復活本來是一個事實。 正如一首詩歌說 : [我奉一位復活主,祂今在世活著; 我知道祂確活著,不管人怎麼說。 我見祂手施憐憫,我闐祂安慰聲, 每次當我需求祂, 總必答應。 你問我怎知主活著,因祂活在我心﹗] 聖經希伯來書13:8說 : 「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 古往今來,全世界的基督徒不只在理性上接受復活的基督,也經驗了復活的基督,祂與我們同在,直到永遠! 你也願意接受祂嗎 ? 文: 麥希真牧師 [幸福人生]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App 下載區

SOBEM App 下載區 Icon

社交媒體

訪問我們的 Facebook 頁面 Visit our Facebook Page   訪問我們的 YouTube 頁面 Visit our YouTube Channel   發電郵給我們 Emai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