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與默觀
【靜觀與默觀】 今年受苦節、復活節剛過去了,我在受苦節前「預苦期」中的靈修默想時,祈求聖靈引領在聖經上學習,意外地在網上參加了多個講座及課程,在屬靈導師引領下,與其他參與者在神前安靜反思神的愛。有檢視、安靜、聆聽自己的內心,重操「靜觀」 (Mindfulness) 的練習,繼而進深至「默觀 」(contemplation)。 何謂「靜觀」及「默觀 」?嘗試從個人領受方面去闡釋。據近年醫學研究,「靜觀」是減少壓力及情緒治療的良方,個人首先用深呼吸在「當下」安靜,放開心中所有思慮或雜念,保持清靜的心境去注意「當下」的自己,察覺自己的思想、情緒,不加批判,善待一下自己,仁慈地接受「當下」的自己。心靈有多點的空間,擴展思維去看目前首要處理的事,不再固步自封,接受另有可行的方案。在預苦期,我以靜觀開始靈修,提昇心靈空間後,然後重複播放、或者開聲緩慢地讀選擇的經文三次,接續專心默想經文,不再定睛在「當下」的一切,從經文的字裡行間,將目光轉到創造天地萬物的神、超越的神及神聖本質;以弗所書 4:6「神只有一位,就是萬有的父。他超越萬有,貫徹萬有,並且在萬有之中。」神是貫徹歷史及未來,也是主權的神。靈修中看到神的本質深化信徒對神的尊崇、敬畏,這便是「默觀 」。然後再進一步以經文及領受重點祈禱,與全知、全在、全能的神相交,從神的角度去看「當下」的一切,相信祂行在我們時代的前端。 受活節記念主耶穌為救贖世人,以至屈辱地死在十字架上,若然身處當時,目睹主耶穌的死,真不知如何承受這惡號?活在今天,我們知道主耶穌勝過死亡的權勢,三天復活,為信徒開了又新又活的路,信徒接受耶穌為個人的救主,就有永生的確據!在數十年的信仰道路,當我遇上驚濤駭浪,對神的倚靠都會有搖動的時刻,觸犯諸多憂慮的罪。在「預苦期」的學習以賽亞書40:31 「但那些仰望耶和華的人,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像鷹一樣展翅上騰;他們奔跑,也不睏倦,他們行走,也不疲乏。」 聖靈引領我淺嘗如鷹展翅上騰的感受。在哈巴谷書3:17-18 「17 無花果樹縱不發芽,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無所出,田裡無收成,圈內的羊被剪除,棚裡也沒有牛,18 我卻要因耶和華歡喜,以救我的神為樂。」 聖靈提醒縱然今天聽聞駭人的消息,一切不在掌握之中,只要謙卑在神前,感受從神而來的能力,從疲憊的心境振作起來,與神連繫才是最蒙福。 在「預苦期」經歷基督,自問今天羨慕的是甚麼?要在神為我設定的「當下」,謙卑信靠仰望主,不論如何糟糕,不憑自己的意去改變現況,只要多一點清心,焦慮就會少一點,嘗試以積極的心態安於「當下」,盡忠於主給個別獨特的召命,見證神的恩典,榮神益人! 文:胡孔雪儀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心聲
【心聲】 有一個木匠在工作室刨木的時候,不慎把手錶遺失在滿是木屑的地上,他一邊埋怨自己倒霉,一邊撥動地上的木屑也找不到手錶,他的太太也幫忙他,找了很久也找不到,無奈地他們只好回家去。過了不久,木匠的兒子拿着手錶回來了,木匠很高興,問孩子是怎樣找到的。小孩說:「我只是靜靜的坐在木屑上,一會兒便聽到 “滴答!滴答!”的聲音,就知道手錶在那裡了。」 安靜是人最難學的功課。 有一個印第安人在紐約鬧市中心和他的朋友行走,忽然停下來,輕聲地問他的朋友有否聽到對面街有一隻蟋蟀的叫聲?他朋友困惑的問他:「在鬧市中,人來人往,車水馬輪,地面下又有地鐵轟轟之聲,再加上人聲、車聲,你怎會聽到蟋蟀聲音呢?」印第安人二話不說,帶他朋友走到下一條街,在一座大廈前的一棵樹上找到那隻蟋蟀,捉了給他看。他朋友很驚奇他有隻順風耳。 這印第安人還做了一個試驗,他從袋中取了些硬幣,有一角錢,一仙,五仙和二毛半的,然後擲在地上。突然間整條街的行人都住了腳步,回頭望著這印第安人…。 人有選擇性的聽覺,渴望聽到的聲音,不論多微小也聽得到,若不是你所渴望聽到的,無論聲音有多大,還是聽不到。 路加福音21章1至4節描述的窮寡婦,在故事中沒有發過一聲,但「耶穌對銀庫坐着,抬頭觀看」,當寡婦經過時,衪不但聽到兩個小錢掉進錢庫的微小聲音,更重要的是聽到那窮寡婦內心的聲音—她把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表盡她愛神的心,因她知道神是配得她不顧性命的愛。想像那窮寡婦走到聖殿旁邊,看着那些大富大貴的財主,拿起銀子拋到庫裡,為要讓眾人看見;待他們走後,她才靜悄悄的,在無人察覺的情況下,將兩個小錢投入庫裡便快快走了。但主看在眼內,聽到她內心的聲音,在眾人面前稱讚她。主的稱讚是無價寶,不是銀子能買得到的,她用了兩個小錢,卻換來了神的愛,主的稱讚,信徒的尊敬,和萬世的記念。 三個故事都說明「心靜」的重要。小孩懂得安靜等候,便聽到失落手錶的聲音;印第安人懂得心裡安靜,不理會其它的雜音,便找到他想聽到的聲音;窮寡婦不理會別人的眼光,只聽從心裡的聲音,去表達和報答她對主的愛。主耶穌是察看人心的神,衪只是稱讚那默默無名的窮寡婦的微小舉動和心意。 在今天這個噪音充斥的世代裡,每個人都為自己物質享受而生活,很少有人肯安靜下來聽聽別人求助的聲音,我們是否只一味要求神聽從我們的心意,而沒有安靜下來用心聽聽神的聲音和衪對我們的旨意? 「你們要安靜,要知道我是神。」(詩篇46:10當代譯本) 文: Ruby Chan, 音樂治療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電台 : 李玉萍、婁志翔 ❲死亡、復活、盼望❳
人不能迴避死亡的臨到,但卻可跨越死亡的恐懼得平安。聖經上說耶穌來已得勝了死亡及罪的權勢,讓跟隨他的人同享這福樂。是次嘉賓李玉萍及婁志翔,將分別談到他們的親人雖離世,但卻因基督而得著復活及盼望的肯定;這是神在基督裡獨有的應許。
謙卑不是一個餡餅
【謙卑不是一個餡餅】 據英國BBC報導,中世期英國流行獵鹿活動,獵回來的肉是以社會地位分配。最好的分給貴族食用,內臟就留給僕人做餡餅。逐漸內臟批變成 ”Eating Humble pie” (食用謙卑的餡餅) 。當時的humble pie,是帶有丟臉或羞愧的意思。 可是聖經教導我們,謙卑不是貶低自己、被人濫用或感到吃虧的。而是一種正面的態度, 知道自己有學習的地方,跟從上帝的帶領,得到更美好的祝福 ! 主耶穌基督是最好的典範,祂本是至高者,從寶座降在馬槽,十架上捨命成就救恩。祂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祂來的意思 (約5:30)。 我相信,謙卑是跟從主的第一步,亦是最重要的態度 ! 記得剛在教會事奉時,幫手財務工作,以為職埸經驗豐富,固執自我。遇到合作上的問題,堅持己見,最後與同工不歡而散。接任我事奉的姊妹,謙遜溫柔、遇到困難先以禱告交託。身邊的同工,亦樂意協助她。她以誠懇的心跟從上帝帶領,滿有喜樂 ! 神用不同的方法教人學習謙卑。自始以後,每當遇到沒法完成的事情,我嘗試用信心禱告,更是輕鬆穩妥。當人走上謙卑的笫一步,會察覺到神奇妙的作為,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 文:東尼叔叔(特約自由寫作人)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物極必反, take a break 吧
物極必反, take a break 吧 你有否聽過類似的故事? 有人年輕時去找算命先生,想知道自己的前途如何,而算命先生說他過不了四十歲,結果呢?他憂愁地走了,最後也在三十多歲時就「走了」。算命先生靈驗?當然不是,而是他太相信命理,結果在惶恐擔心中度日,「我就快死了。。我就快死了。。。」,這樣的心理狀態,不死才怪。心理影響生理,是必然道理。 在過去兩年多的疫情中,我和你總會遇上過一些「極度擔心受感染」的親朋,他們極少出街,亦謝絕應酬或出外飲食,偶爾出街就配備好全副防疫武裝才出行。當然,亦有人會時刻留意著世界及本地疫情消息。縱然今日卑詩省的防疫措施已日漸放鬆,世界整體疫情亦日漸緩和,但有些人仍然處在高度戒備狀態,絕不鬆懈。 客觀而言,這種心理狀態其實長期維持下去,對人的身心靈都會有很大負面影響,結果,很有機會他或她至終非因新冠病毒而倒下,而是被自己長期的心理負擔或自我隔離而倒下。是自己把自己弄跨了。物極必反,是老生常談道理,但犯此錯誤的人仍大有人在。 最近跟一個弟兄傾談,他說他遇到一些抉擇問題,事緣是他一個年老親屬不良於行,要長留家中,曾要他帶她到公園逛逛。他帶了她出去走走,曬曬陽光,看看花草,吸吸新鮮空氣,她很是開心。但她兒子事後知道了就責備他,認為媽媽出外容易著涼,身體出事了怎辦?這弟兄對我說,其實讓老人家吸吸新鮮空氣,可能對她身體更好,不用長留家中,也是好事。他也提出一個很神學性的問題,究竟一個人能長活但不開心好些,抑或是一個人短命一些卻開心度日好些? 無疑,太緊張,太防範,絕不是好事。 雖然世界疫情已放緩,但明顯不是全然鬆綁的日子,為安全起見大概我們仍有頗長一段日子要戴著口罩出外,要保持社交距離,要勤於洗手,但在這些基本功夫之外,讓我們放鬆一點,多點出外走走,恢復多點與人的聯繫往來及社交生活,絕對會對我們的心理生理有所幫助。人,始終是群體生物,長期隔離與疏離,傷身也「傷心」。更何況,無人能知道日後,甚至是很快的日後,會否有另一波更嚴重的病毒變種丙變種丁甚麼甚麼的會出現。現在放鬆一點,也可裝備好自己去面對那不可測不可知的明天。俗語說,「吊頸都要抖抖氣」,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如何在鬆與緊之間取得平衡,需要智慧。先知以利亞在羅騰樹下求死(王上十九1-8),求神取他性命。當然,神沒有應允先知的祈求,只是讓他在樹下睡覺,又向他提供水與餅。他睡飽喝飽食飽後,不再求死,且有力氣走了四十天路程到了何烈山。神是神,當然知道先知的問題在乎他精神心理的緊張以至身體上與疲倦,而不是甚麼天大困難,非死不可。朋友,如果你是其中一位緊張大師,那麼我鼓勵你,take a break, 放鬆一點吧。你不肯放鬆,永遠在緊張狀態,永遠在自我隔離,可能至終也就一樣是甚麼路一條。緊有時,鬆有時,大概是最安全最穩妥做法。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阿們。 (註: 本文僅是筆者的隨意書寫,少少的意見表達,若有人因此而「由緊入鬆」、導致有甚麼身體進步或退步,筆者絕不負責…事先聲明…) 文: 禤浩榮牧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電台 : 蔡春㬢牧師 (聖經考古)
聖經所記載的人物及地點都是經得起考古的驗證,蔡春㬢牧師多年來在這方面都不遺餘力的探討及教導信徒。年間他更落實他構思的《聖經探索博物館》,讓人得知聖經是全然的真確。節目中尚有中華文化系列【一脈相承】,是次分享 “祭祖與孝道(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