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能
以行動堅守信念 一個拒絕拿槍在軍隊服役的基督徒,堅守信念不用暴力或槍械去傷害人,而用雙手去救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攀上沖繩島鋼鋸嶺(Hacksaw Ridge) 與日軍開火,美軍死傷無數,戴斯蒙杜斯(Desmond Doss)不怕艱難及危險,用繩索將75名傷兵從鋼鋸嶺運下來。在救人的過程中他不斷禱告,說:「主啊,請助我多救一個。」為表揚他英勇的行為,在1945年他獲頒榮譽勳章,他十分謙虛表示一切榮耀歸於上帝。 為什麼戴斯蒙堅決拒絕接觸槍械?年少時他與弟弟打架,用暴力打傷對方,幾乎令弟弟喪命,當父親拿起皮鞭要狠狠教訓他時,母親勸阻說:「不要用暴力去教誨那些用暴力的人,這世界是充滿愛與和平。」同時又向戴斯蒙說在上帝眼中殺人是重罪,最傷祂的心。事實上戴斯蒙生長在一個暴力家庭,他父親是個酒徒,常常打他和弟弟並虐待母親。有一次父親因醉酒虐打母親,並拿起手槍來傷害她,戴斯蒙制止時幾乎錯手槍殺父親。從那時起他答應上帝永遠不再接觸槍械,謹守十誡中第六誡 ― 不可殺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認為有責任保家衛國,所以去從軍。他的理想是當軍醫,去救人而不是去殺人。他入伍時已清楚向軍方表明一)不用攜帶武器,二)在安息日不工作。這些原則後來入伍受訓時帶來極大的欺凌、侮辱和暴力傷害,同袍認為他是瘋子或裝成高人一等,與眾不同。上司甚至恐嚇他,若繼續堅持不接受槍械訓練,軍方會按軍規第八章判他精神失常,革除軍藉,勒令退伍。但是他還是堅持不接觸槍械,結果被送上軍事法庭。在等候審訊期間被監禁時他問神為什麼他所堅守的原則多次被攻擊,軍長對他說戰場上敵人不理會你的原則,他們會攻擊你、殺你,難道你用聖經去擊退他們?縱然形勢對他不利,他還是不斷禱告及讀聖經等候審訊。 在軍事法庭戴斯蒙被控多次違抗上級命令,用他的道德觀念來壓制軍紀。戴斯蒙為自己爭辯說當日軍侵襲珍珠港時,他不惜辭去國防工廠那份舒適的工作,立志當軍醫,憑著他的熱誠及保家衛國的心與大家一起上戰場,面對危險,只是別人拿起武器去殺敵,他就用雙手去救人,世界四分五裂,他只想去修補裂痕。結果因為一封由華府戰勤指揮官所寫的信令戴斯蒙受憲法保護。內容是 “被告人為良心拒絕作戰的權利受國會法案保護,不可以強迫他放棄權利,包括違抗攜械事件。” 這判決令戴斯蒙在戰場上無需攜帶武器,可以繼續接受軍醫訓練。 在鋼鋸嶺一役戴斯蒙充分將神的大能顯現出來。第一次上鋼鋸嶺攻打日軍,美軍慘敗,遍地都是死傷者。戴斯蒙深信神會幫助他,75名傷兵就是這樣神奇地被他續一用繩索運到山嶺下,令軍營上下都被感化,說:「這裡大多數人沒有你那份信仰,但很相信你對信念的堅持,在嶺上所做的事絕對是奇蹟,令我們同沐聖恩,沒有戴斯蒙同行,我們不願再上去攻打敵人。」 後來美軍再上鋼鋸嶺攻打日軍,不過在攀上嶺頂前由戴斯蒙先向神禱告,結果大勝。 在現今世代我們往往不遵守神的誡命,而用不同的藉口認為很難達到神的要求,達成祂的旨意,於是我們便順應潮流而行。聖經中有神的應許,在祂沒有難成的事,只要我們有信心去堅持,就如戴斯蒙一樣將沒可能的事變得有可能,更深深影響周圍的人。 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 神凡事都能。」 馬太褔音19:26 文: 加拿大生命關顧事工成員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謹守
神的羔羊 三星期前的4月9日是逾越節,以色列人很重視這一日,是記念昔日上帝領他們的先祖出埃及。逾越節又稱除酵節,在星期四日落開始至安息日傍晚,以色列人在星期四喫晩餐過節,因為當年是在日落時分出埃及。「這夜是耶和華的夜;因耶和華領他們出了埃及地,所以當向耶和華謹守,是以色列眾人世世代代該謹守的。」出埃及記12:42 耶穌在世上最後一個逾越節是和門徒一起在耶路撒冷渡過,在喫晚餐時設立聖餐,並替門徒洗腳,之後,就是最艱難的一夜,耶穌的心憂傷得幾乎要死,祂呼求天父,為了世人,主要親嚐苦杯、被出賣、受審、被鞭打、受盡凌辱,第二天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儼如一個無能者,應驗以賽亞先知的預言,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 耶穌設立聖餐當晚囑咐門徒要這樣做,為的是記念祂。在各各他山上,與耶穌同釘的其中一個罪犯垂死前悔改,並對主作了一個請求:「耶穌啊,禰得國降臨的時候,求禰記念我。」求主的記念,好比山谷中的迴響,回應主叫我們記念祂! 很喜歡一首泰澤(Taize)詩歌:”Jesus, remember me when you come into your kingdom.” 這首歌久不久迴旋在腦海裡,不斷地提醒自己,無論在任何境況,主時常記念我! 在這疫症肆虐期間,求主記念世人,在孤單、無奈、無助中的,求主記念他們! 文: 王靄達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電台 : 疫境中的醫者心
在新冠肺炎疫情未曾停止之際,香港的沈祖堯教授,將分享疫情中的使命,其所需的勇氣 ;多倫多的黃大偉醫生,則從感動的片段,分享神賜的恩典;而渥太華的梁貫哲醫生 ,卻從中西醫的角度 , 來分享神賜人的平安。深盼能給予人疫境中鼓勵。
救恩
當耶穌遇上米奇老鼠 記得2003年沙氏病毒肆虐時香港政府常呼籲市民常用1份漂白水加99份清水作消毒清潔,因此當時很流行一句:1比99;耶穌也曾講過一個1比99的故事,話說有一個人有一百隻羊,其中一隻忽然走失,於是這人留下九十九隻羊,到處去尋找那迷失的一隻,直到找到為止。故事說完,耶穌說:「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路15:7) 很多年前香港曾經有個聚會叫「當耶穌遇上米奇老鼠」。復活節剛過去, 其實在主耶穌最後一次入耶路撒冷之前,經過耶利哥城 (參考: 路19:1-10),不過沒有遇上米奇老鼠,而是遇上了「過街老鼠」,此公是一位非常富有但卻人人討厭的稅吏長撒該,他想一睹耶穌的風貌,可是人太多,試想一個犯眾憎如過街老鼠的人跑進人群的確是要冒很大的風險,好比一個黃絲在一班藍絲當中,或倒過來說一個藍絲在一班黃絲當中;然而耶穌知道撒該的決心和誠意,主動向他提出要到他的家,實在是叫撒該喜出望外。撒該向主認罪悔改後,耶穌對他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人子來是要尋找和拯救失喪的人。」多麼美好的宣告!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數天後就被釘死在十字架,希伯來書說到祂是獻上了一次永遠有效的贖罪祭。鮑維均牧師說:「重要的不是我們做了甚麼,而是神為我們做了甚麼;最完美的祭不是我們獻上的,而是耶穌基督獻上的。」 文: 王靄達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電台 : 不偏待人的主
已年逾九十的楊錫龍先生,一生經歷不少高山低谷,但在今天仍是滿載活力的去生活,這都是位不偏待人的主所賜下的恩澤。太太雖在多年前先回天家,但他仍能活出一天新似一天的盼望,且聽他娓娓道來的人生曲。節目中亦有楊慶球牧師的時代信息及心靈雋語環節。
遇見神
破曉的禱告 在西太平洋島的深處,有一座色彩斑爛的珊瑚島,名為平格拉普 (Pingelap)。島上被一望無際的大海環繞着,有茂綠的森林,五彩繽紛的小魚及雀鳥。島上約有400多居民,有十二分之一是患有全色盲 ,所以不能欣賞這片奇幻的美景。可是他們在夜間視力出奇的好,在黑暗環境下仍可以捕魚為生! 能目睹美景良辰,確是賞心樂事。可是,當我們每天打開眼睛,只用肉眼觀察事物,判斷力不免有所限制!就像列王記下所說,當亞蘭王的大軍,攻擊先知以利沙所住的多坍城,以色列的臣僕甚是害怕。以利沙便向耶和華禱告,祈求打開僕人的眼目。讓他能看見滿山都是 耶和華的火車火馬 ! 禱告真的令人看到神的同在嗎?僕人用肉眼看嚴峻的環境,只會感到危機。就像病毒的資訊一樣,過份關注帶來絕望。禱告卻是憑着我們過往的經歴,鍛練我們信心的功課。鍥而不捨,肯定神的帶領、應許及幫助! 那麼我們期望禱告帶來甚麼結果?聖靈保衛師是最寶貴的禮物,打開我們的內心更親近神、更明白祂所啟示的真理。當人渴慕神的同在,齊心禱告,神更在掌控中賜下奇妙的恩慈! 就在這個嚴峻的日子,願神賜下無可媲美的大愛,打破大地黑暗的落寞 ! 洗滌萬物,滋潤無數患病者的心靈。讓人目睹破曉的晨光,呼吸到清新的氣息、嘗到醫治的甘露、聽到萬物讚美的樂章!阿們! 文:東尼叔叔 (特約自由寫作人)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無條件的愛
哪裏是家? 近日媒體報導最常見的是”Stay home”,「居家」。家,是安樂窩、與至親的人同住,是安全的居所。 現實境況中,很可惜,並非每一個家都是溫暖的、歡愉的,而是像戰場,傷害蓋過相愛,怨恨多於體諒和信任。 耶穌講過一個家庭的故事,是浪子回家的故事,一位年青小夥子拿了父親分給他的家業後離家遠去,頭也不回,直到有一天床頭金盡,囊空如洗。人走到山窮水盡,不是自行了斷就是想起家,幸虧這位年青人肯回頭。故事還未說完,一個回頭的浪子,若沒有父親的寬恕,也是有家歸不得,父母原諒做了錯事的子女並非必然的,而故事精彩的地方就是慈父的饒恕和接納。 筆者相信我們在這[居家]的操練,是要叫我們重新建立和修補我們與上帝、鄰舍、以及家人的關係;藉著基督在十架的犧牲,我們得以與上帝和好、與人和好,也與自己和好! 前幾天,當正在聽Katherine Jenkins 唱 “Home”之時,忽然收到來自加州的消息,陳伯輝牧師被主接返天家,一位受人敬重的主僕,在世寄居84載,離世當日還與師母喫完午膳,在毫無徵兆下安詳辭世。Katherine 的 “Home” 還繼續唱,歌曲最後一句:”Just hold my hand, I bring you home!” 彷彿在告訴我,陳牧師和每一位屬主的人離世那一刻,主耶穌對他說:「來牽我手,我領你回家!」 作家寧子在她的散文「哪裏是家?」有兩段如此道:「其實,這樣的家也僅僅是我們在生命的路上臨時歇腳的地方。我們的心駐守在這樣的家裏,可是,我們的靈魂卻還在旅行的路上,每個人的靈魂都需要有一個家,一個不需要搬遷的地方,即使走到天涯海角,最終,靈魂總要有個回歸的地方。 如果你擁有了一個家,卻依舊有漂泊的惆悵,那麼,你當去尋找一個這樣的家….。」 文: 王靄達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