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極必反, take a break 吧
物極必反, take a break 吧
你有否聽過類似的故事? 有人年輕時去找算命先生,想知道自己的前途如何,而算命先生說他過不了四十歲,結果呢?他憂愁地走了,最後也在三十多歲時就「走了」。算命先生靈驗?當然不是,而是他太相信命理,結果在惶恐擔心中度日,「我就快死了。。我就快死了。。。」,這樣的心理狀態,不死才怪。心理影響生理,是必然道理。
在過去兩年多的疫情中,我和你總會遇上過一些「極度擔心受感染」的親朋,他們極少出街,亦謝絕應酬或出外飲食,偶爾出街就配備好全副防疫武裝才出行。當然,亦有人會時刻留意著世界及本地疫情消息。縱然今日卑詩省的防疫措施已日漸放鬆,世界整體疫情亦日漸緩和,但有些人仍然處在高度戒備狀態,絕不鬆懈。
客觀而言,這種心理狀態其實長期維持下去,對人的身心靈都會有很大負面影響,結果,很有機會他或她至終非因新冠病毒而倒下,而是被自己長期的心理負擔或自我隔離而倒下。是自己把自己弄跨了。物極必反,是老生常談道理,但犯此錯誤的人仍大有人在。
最近跟一個弟兄傾談,他說他遇到一些抉擇問題,事緣是他一個年老親屬不良於行,要長留家中,曾要他帶她到公園逛逛。他帶了她出去走走,曬曬陽光,看看花草,吸吸新鮮空氣,她很是開心。但她兒子事後知道了就責備他,認為媽媽出外容易著涼,身體出事了怎辦?這弟兄對我說,其實讓老人家吸吸新鮮空氣,可能對她身體更好,不用長留家中,也是好事。他也提出一個很神學性的問題,究竟一個人能長活但不開心好些,抑或是一個人短命一些卻開心度日好些?
無疑,太緊張,太防範,絕不是好事。
雖然世界疫情已放緩,但明顯不是全然鬆綁的日子,為安全起見大概我們仍有頗長一段日子要戴著口罩出外,要保持社交距離,要勤於洗手,但在這些基本功夫之外,讓我們放鬆一點,多點出外走走,恢復多點與人的聯繫往來及社交生活,絕對會對我們的心理生理有所幫助。人,始終是群體生物,長期隔離與疏離,傷身也「傷心」。更何況,無人能知道日後,甚至是很快的日後,會否有另一波更嚴重的病毒變種丙變種丁甚麼甚麼的會出現。現在放鬆一點,也可裝備好自己去面對那不可測不可知的明天。俗語說,「吊頸都要抖抖氣」,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如何在鬆與緊之間取得平衡,需要智慧。先知以利亞在羅騰樹下求死(王上十九1-8),求神取他性命。當然,神沒有應允先知的祈求,只是讓他在樹下睡覺,又向他提供水與餅。他睡飽喝飽食飽後,不再求死,且有力氣走了四十天路程到了何烈山。神是神,當然知道先知的問題在乎他精神心理的緊張以至身體上與疲倦,而不是甚麼天大困難,非死不可。朋友,如果你是其中一位緊張大師,那麼我鼓勵你,take a break, 放鬆一點吧。你不肯放鬆,永遠在緊張狀態,永遠在自我隔離,可能至終也就一樣是甚麼路一條。緊有時,鬆有時,大概是最安全最穩妥做法。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阿們。
(註: 本文僅是筆者的隨意書寫,少少的意見表達,若有人因此而「由緊入鬆」、導致有甚麼身體進步或退步,筆者絕不負責…事先聲明…)
文: 禤浩榮牧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