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bem.org Admin
以色列的奧秘

聖經中十大奧祕之(七上):以色列的奧秘

【聖經中十大奧祕之(七上):以色列的奧秘】 保羅被聖靈感動, 預言說, 將來以色列人要[全家得救]. 這是一個奧秘. 事實上,整個以色列人的歷史都是一個大奧祕. 分述如下: 1. 以色列人蒙神揀選是一個奧秘 以色列是一個人少勢微的民族. 在神揀選他們的始祖亞伯拉罕的時候, 他們僅是一個小家族而已, 過著漂流的生活。他們沒有任何值得神揀選的條件, 然而神在萬國中揀選了他們。 2. 色列人的獨神信仰是一個奧秘 整個人類的宗教史中都充滿了多神教的色彩 全世界皆如此,唯獨以色列人從始祖開始, 就是獨神信仰 (今日世界三大獨神教 – 猶太教、基督教、回教,皆以猶太教為起源。回教的可蘭經,顯然受舊約的影響)。有人說創1:26 的[我們] 二字顯示多種信仰的遺痕, 但此說已被考古學推翻。在閃族文字 (Semitic Languages) 中, 以多數來表示尊貴者的單數 (majestic plural), 所以[我們] 二字不是表示多數的神, 乃是表示神的尊貴 (有似過去歐洲君王自稱 We)。以色列人的獨神信仰引起維也納大學人類教授Schmidt博士研究人類宗教現象, 結果發現埃及的宗教信仰越向古代推溯, 越多發現一神信仰的蹤跡。 3. 以色列人歷代受逼迫得保存是一個奧秘 這一件事被歷史學家稱為[歷史中的神蹟] (a) 以色列人在埃及的逼迫中蒙神保守 – 在滅族的危險中反而人口增加 (出1:16) (b) 以色列人在曠野中蒙神保守 – 多過 200萬人在曠野漂流四十年而仍生存, 確是神蹟 (c) 以色列人在波斯, 面對全族被屠殺的危機中,蒙神保守 (以斯帖記) (d) 以色列人在希臘帝國與羅馬帝國的迫害中,蒙神保守 (但以理書) (e) 以色列人在歐洲各國的迫害中蒙神保守 – 在十二、十三世紀內,以色列人在法國、德國、英國,都受到無情的迫害,常常被驅逐出境,沒收家產。十六世紀他們被趕出西班牙, 逃往波蘭和俄國。十九世紀初葉, 在各處稍享平安, 但不久之後,排猶風潮在德國、奧國、俄國、法國發生, 連續三十多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希特拉殺戳了六百萬多以色列人。 在這一切之中,他們不但沒有消滅,反而更加堅強。 待續… (文: 滕近輝博士, 節錄自加拿大建道中心筆記)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愛從家開始

愛從家開始

【愛從家開始】 剛移民到加拿大 ,在後院種了一些松樹和柏樹,便吸引一對紅衣鳥 (cardinal) 前來到訪。北美的紅衣鳥有着鮮豔的羽毛,吱吱唧唧、活潑可愛 ! 多年後,年長的紅鳥,又帶同年青和年幼的同伴來覓食。偶而一隻年幼膽小的,未能飛上餵食器,蹦來蹦去。年青的趕前來示範,並把托盤上的玉米撥在地上,與幼鳥分享。也許,這是天父透過大自然,讓我們看到家應該是以愛相待、一起學習的 ! 人是萬物之靈,天父又會怎樣使用我們的家庭去做美事呢 ? 記得小時候,快樂是件簡單的事情 ! 我在香港長大,普遍家庭並不富裕。一家人齊齊聽收音機、吃碗紅豆沙,玩嚇 麻鷹捉雞仔,已很開心滿足 ! 暑假時,知道父親養家不容易,孩子們合力做小手作,嘻嘻哈哈,沒有距離。一家七個孩子,當然有爭拗的時候,但都聽從母親的說話,學習原諒或和解 。 我想,小孩子的心是單純的、寬闊的、渴求被愛和去愛,珍惜和願意聽從為他們好的人。所以,耶穌基督教導門徒,「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 ,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馬太19:14) 長大後,我發覺當一家人彼此相愛,更可突破逆境低谷 ! 當人嘗試用心察看別人的需要,就看到很多機會和應該做的事情 ! 疫情期間,我看見不少弟兄姊妹,願意付出時間,輿家人分擔照顧長者的需要。如要上班的,便在週末時間,輪留陪伴老年父母、照應起居飲食或代購補充用品。就如聖經的提醒,「 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翰一書3:18)。 感謝天父,回想自己的成長路,母親自幼鼓勵孩子們多上主日學。雖然童年的信仰,只停留在聖經故事的趣味上。然而,長大後跌跌碰碰,重拾故事背後的教導,發人心醒。當遇上內心掙扎, 便以禱告交託反思,畢生受用 ! 我相信,愛從家開始,如濡目染,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就像眼前紅衣鳥一家六口,耀目地飛在綠油油的枝頭上,為大地添上不少色彩。 文:東尼叔叔(特約自由寫作人)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歌名道人生

歌名道人生

【歌名道人生】 最近為單親媽媽做了一個八輯的音樂治療課程,在預備過程中,要設計一個以流行歌曲名作心理分析的遊戲時,找來許多國內流行歌曲,我將其中一些歌曲名字串連一起時,發現了一段有意義的文字,其中好像: 「單身情歌」是「女人之苦」,一個「美麗笨女人」,又是「倔強」,也是「追夢人」,只會「窮浪漫」、「心太軟」,「把悲傷留給自己」。自知「紅顏自閉」,「也要跟着感覺走」,覺得「太委屈」,常問「為甚麽受傷的總是我」?有「會呼吸的痛」,「我不想說」,但「我們都是害怕寂寞的人」,「容易受傷的女人」,「心有千千結」,「只怪我自己」,一生做「獨角戲」。 天!這不就好像是一個怨婦的申訴?裡面充滿無怨無恨、無感覺的無奈。這是否也代表了一個感情豐富、孤寂單身女子的寫照? 流行歌曲不都是悲慘哭啼的,也有很勵志的一面,一個怨婦的申訴,也可以變為女人美麗的歌聲,請留心聆聽這首歌曲名字串連的愛歌。 「感謝你」,「風雨同路」,和我「一起走過的日子」,我感到「知足」,像個「幸褔摩天輪」。他們說,「你比以前快樂」,因我常存「感恩的心」,「讓世界充滿愛」,只要世界有「愛相隨」,有「人情味」,每天都是「美麗的一天」,「陽光總在風雨後」,「明天會更好」,我要「擁抱新的每一天」,學習「愛是不保留」,「讓愛走動」,「一生不枉過」! 基督徒的「天路歷程」都有很奇妙的改變和使命。 「如果耶穌沒有來」,我的生命會像首「流浪歌」,「寂寞沙洲冷」,「敢問路在何方」,只有「絕盼」,每天走在「流淚谷」,感覺「一天死去一點」,窮問「幸福是什麼」,「生命為何」? 但「耶穌一來」,「改變我改變世界」,「衪為我死」,「耶穌是我親愛救主」,「你使我生命美麗」,「哈利路亞」,這「奇異恩典」,是我「這一生最美的祝福」,我要「讓普世知道」,「我已找到快樂的途徑」,這「十架的愛」,「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你真偉大」,「我需要有你在我生命中」,「將一生交給你」,「願為主閃亮」,「為主而活」。 「朋友」,「Do You know Where You’re Going To? 」,「人生在世如客旅」,「願你認識主耶穌」,因為「神是愛」,「耶穌,世界的盼望」,「耶穌醫治破碎心懷」,請你「讓耶穌進入你心懷」,「耶穌同在就是天堂」,「有平安在我心」,在「生命劇場」裡,「把冷漠變成愛」,「一生操主手中」,走「標竿人生路」。 願神叫我們的生活充滿感謝讚美的聲浪!願我們的歌名人生在天父的指揮下,彈得精彩,唱得嘹亮。 主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或作:人) 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10:10) 文: Ruby Chan,音樂治療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彼此坦誠

彼此坦誠

【彼此坦誠】 既然是夫妻,就應該彼此坦誠。一段婚姻,忠誠是很重要的元素,如果夫妻之間有隱瞞,這段婚姻就會踏上亮起危險的訊號。 記得小時候,媽媽總是買了些東西後,就要藏起來不讓爸爸看到;一旦爸爸看到了,就說已經買了很久。如果藏不起來,需要馬上使用的,就跟爸爸說,這物件很便宜,更會把那貨品的價格降低一半。舉個例子,這件物品是$50,媽媽就會說只是$20,覺得很便宜,所以買了回家。 有時候媽媽帶我上街,我們去了某個餐廳吃飯,或者做了些甚麼事情,她會叮囑我回家後不要告訴爸爸,否則爸爸知道後會發脾氣。因為我也很怕爸爸發脾氣,所以也跟著說謊話。這種種情況,我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自小就告訴自己:我自己將來的家,我一定不要這樣做!這樣做不但影響孩子從小養成說謊話的習慣,而且也會影響夫婦間甚麼事都互相隱瞞;到了發生事情時,才知道彼此隱瞞了很多事情。對方也一定會想:他還有甚麼事情一直隱瞞著我呢?妻子會不會每個月偷偷拿錢給她娘家?丈夫會不會拿家裡的錢給他父母呢? 就是這樣,夫婦之間就起了猜疑,彼此不信任,大大影響彼此的關係、影響了溝通和信任。夫妻之間的關係,因著這樣的不忠誠就會起了變化,也可以造成破壞婚姻的因素之一,我們不可以掉以輕心。婚姻從一開始就應該學習彼此坦誠,雖然有些事情明知道對方知道真相後會不高興,但是這種不高興會隨著大家的溝通、諒解、包容,相信會慢慢彼此共融。倘若夫妻總是以欺騙為始,就會一個謊話蓋著另一個謊話,沒完沒了。夫妻之間的關係就必然破壞。 在此勸諭夫妻們一定要彼此坦誠,互相欺騙是一種傷害。當傷害引致到忍無可忍時,就是婚姻的危機了。 作者:簡朱素英(親子教育資源中心創辦人)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未雨綢繆

未雨綢繆

【未雨綢繆】 近來最觸動我的新聞,不是東京奧運種種消息(當然,香港小小地方能取得幾個獎項,實在令人振奮),而是一些原本少有新冠個案的地方突然爆發了疫情,而爆發時才驚覺沒有預備好足夠疫苗,連床位及很多相關的醫療設備也很短缺。我真的不明白,為何年多的時間了,竟沒有為「如果出現疫情」而有所準備,以為「少有新冠個案」之好景必然繼續,結果,真的爆發疫情,而又驚覺預備不足。一切,大概也跟「大安旨意」心態有關,這詞(亦作「大安主義」、「大安主意」)應是廣東哩語,指人對一件事過份放心,有著一種毫無根據的安全感。 在新冠疫情下,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有可能受到影響。「一定不會下雨」?誰敢擔保?未雨綢繆(這詞是有下一句的,你記得嗎?),實是應有態度。注射疫苗、藉運動及健康飲食來加強自身的免疫能力、戴口罩及勤洗手,仍是少不了的防範於未然。打了疫苗就以為有了「金鋼不壞之身」,放鬆了防範,當然也是一種不應有之「大安旨意」態度。「當作自己沒有打過疫苗」般作種種防範,才是應有態度。 當然,物極必反,我們在防範之餘也不能太緊張,長期的緊張、過份的小心或隔離自己,如同長期大力拉扯著的彈簧或彈弓,也必對身心精神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醫學界也預期「後疫情年代」要處理的事,其中一項大概就是人的心靈或精神耗損。凡事放輕鬆一點,你會活得長久一些,Relax, and live longer。如何活得輕鬆而又小心防範可怕病毒,就是一種生活藝術及智慧了。 聖經沒有對末世事件作仔細的預言,也不是要我們極為關注末世局勢究竟會是如何,但很清楚要信徒對明天作「未雨綢繆」。耶穌所說的十個童女的比喻(太廿五1-13)就是最佳說明,比喻中有五個預備好燈油的童女,另五個是「大安旨意」、沒有預備好燈油的童女,結果後者被摒諸於門外。對於末世,上帝非是要我們「知道」細節,而是要我們「預備」。「你當預備迎見你的神」(摩四12)。 當然,耶穌也有提醒信徒,不要「大安旨意」自己一定可以安享天堂之福,有些信徒會有「以為自己得救,卻其實不是」的情況。總之,面對末世,我們要儆醒,要留意屬靈生命中有否「燈油」、有否美好見證及事奉等等。總之,是盡量避免「空著雙手返回天家」。 更不要忘記使徒彼得的話,「因為時候到了,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彼前四17)。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實是至理名言。 文: 禤浩榮牧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疫情下,希望感

【逆風而行】第八回:疫情下,希望感

【[逆風而行]第八回:疫情下,希望感】 這個疫情可以說是一個世紀危難。除了這個疫情,世界各地同時也經歷大小不同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的危機。在重重危機下,我們容易失去了希望感,覺得彷彿沒將來,沒希望。我甚至聽過不少信徒都對信仰,對上帝失去信心。 基督教思想不是帶給我們希望嗎?否則,主耶穌基督為何道成肉身,到世間? 第一,我一直對希望 hope 有錯誤的觀念。我們覺得希望應該是實在的,不實在就不是希望。大家可能忘了一節重要的聖經經文。希伯來書11:1「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這裡提到信心。這信心是對未見之事的信心,而不是已確定的事的信心。 所以,人會將hope跟 plan混淆。Plan 是有計劃,有計算的。Hope是人不能計算的,而是仰望上帝。 第二,我們的盼望要指向什麼?歌羅西書1:3-5「我們感謝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常常為你們禱告,因聽見你們在基督耶穌裡的信心,並向眾信徒的愛心,是為那給你們存在天上的盼望,這盼望是你們從前在福音真理的道上所聽見的。」 我們知道世事不是可以控制的。因此,我們更要向天上的盼望,就是神掌權的地方,而不是有多少,不是什麼結果,不是現實,是屬天的。 第三,心態。我們傾向心急。心急是一種文化。另一種心態是我們不想改變,怕改變。我們想維持。可是,面對未知的將來不是要抓住以往的一切,而是仰望神會如何改變世界,改變人,為的是成就祂的心意。將世界和人的更新。 第四,因此面對未知,在過程中人要面對的掙扎、痛苦和擔心,要找出當中的意義(meaning),就是對你的意義,為了如何鍛練你,想你看到什麼,如你自己的缺欠,或看見別人的需要。 這裡看到信、望和愛。三者是三位一體的。三者是要操練的。在未知的日子,就是操練我們盼望感的時候。所以,不是有沒有盼望,而是有多少,要操練多一點。 文:伍詠光 (香港心理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主任)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App 下載區

SOBEM App 下載區 Icon

社交媒體

訪問我們的 Facebook 頁面 Visit our Facebook Page   訪問我們的 YouTube 頁面 Visit our YouTube Channel   發電郵給我們 Emai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