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bem.org Admin
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甚麼?約翰福音1:38

主的三問

【主的三問】 我們跟隨主是從蒙恩作起步,主耶穌期望祂的跟隨者要緊緊地跟隨祂、認識祂、效法祂、愛慕祂和服侍祂。在跟隨主的過程中,主希望我們不斷反思我們向祂所存的動機、心志和愛慕,以下是主向跟隨者的三問。 「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甚麼?」(約1:38) 你來教會是為了什麼?為了擴闊社交網絡、兒女學好、喜歡教會的宗教氣氛,或是為了提升自我價值…?可能你有個人的原因來教會,但你知道自己生命真正的需要嗎?你要神為你解決個人和生活的問題還是你希望多認識神的羔羊耶穌,並且藉著祂認識差祂來的父神呢?「我要能看見。」「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昔日向主耶穌說這些話的人,從祂都分別得到身體醫治、心靈滿足和承受永生。你若感到心靈虛空、破碎和飢渴,可以放膽向耶穌基督祈求和傾訴,祂能使你心靈得著醫治、滿足、平安和喜樂。 「從此他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祂同行。耶穌就對那十二個門徒說:你們也要去麼?」(約6:66-67) 有些人信耶穌,願意跟隨祂,是因為嚐過神的恩典,好像疾病得醫治、找到工作、辦事順利或祈禱蒙應允等。我們與主的關係,不能因為經歷恩典,單單停留在享受恩典和追求得著神祝福的階段。這關係必須建立在真理的基礎上,我們對神的信心必須經過試驗,才能知道我們的信心是否真實?是否能夠彰顯基督的生命。猶太人擁戴耶穌作王,不是因他們甘願作祂的子民,乃是要利用主得個人的好處。他們翻山涉水找耶穌,不是要歸順神的兒子,乃是因吃餅得飽。不少耶路撒冷的居民曾見過耶穌所行的神蹟,得到祂的醫治,甚至信了祂的名,後來可能亦是這些人大聲呼喊:「除掉他!除掉他!把他釘十字架。」今日無論是對神或對人,忘恩負義、不忠不誠的人,比比皆是。我們真的是忠誠、忠信的人嗎?倘若你遇到失敗、失去健康、愛伴去世、經歷患難、禱告好像未蒙垂聽,你還願意跟隨主嗎?你會因此後退嗎? 「他們喫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約21:15) 當你事事如意、工作順利、環境美好,感到神施恩的手四面環繞你,這時你是否會愛恩典過於愛那賜恩典的主呢?你愛主比你的工作、事業、房產、股票、父母、兒女和自己更深麼?你是否會因主再三的這樣提問而感到內疚不安呢?抑或你頻於自辯,為自己找愛主的例証呢?你說你的生命是屬主的,生命若用時間來計算,你為主已擺上了多少時間呢?主寶貴祂與跟隨者的關係,這關係不單要經過考驗,也要引出愛裏的服事。主這樣問我們,不是懷疑我們跟隨祂的心志,乃是為了鼓勵我們服事。門徒進深的學習是因愛主而願意愛主的羊,按神的心意來愛顧和服事他們。 以上「主的三問」顯示跟隨主的人三個不同的屬靈階段,我們需要常作反思。我們對恩主的態度和心志,當靠著聖靈常有更新,忠心跟隨主,效法主,遵行神的旨意,從受恩者成為施恩者,使父神並耶穌基督因此得著榮耀與讚美。 文: 杜嘉明牧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耶穌對她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約翰福音11:25-26

儆醒、悔改、信主

【儆醒、悔改、信主】 我居住的大厦每隔幾個月便進行火警訊號系統測試,大厦的告示板寫明測試日期及時間,令住客有所警覺,當警鐘響起時不用驚慌。這令我想起在現實生活中,神多次給我們告示,叫眾人知曉在末後的日子,有戰爭、種族衝突、飢荒、瘟疫、各種自然災害,例如最近在世界不同地方發生的旱災、水災、山火、地震等等,這一切一切聖經早已清楚記載,神給我們這些預告目的是叫我們不要驚慌。 以往有些人認為自己不是處於飢荒、天災、戰爭的環境中,怕甚麼,如常安然生活,不過一場新冠肺炎疫症就影響著全人類,無人可置身事外。這場瘟疫打亂人的正常生活,侵害人的身心健康,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同時社會經濟亦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事實上許多事物的發生必然有其原因及目的,不是偶然。那位創天造地,掌管萬事的神也許要世人學會珍惜及保護大自然,不要再繼續摧殘它;也許祂要世人學會珍惜人與人的關係,在艱難的日子互相幫助,發揮人性的真善美;也許祂要人明白生命無常,許多人瞬息間染上疫症失去生命,當趁在世活著的日子要認識祂,認罪悔改歸向祂,接受祂的救恩。 以下是一個真人真事的見證。教會一位弟兄,他是專業人仕,可能因職業病關係,他每件事都衡量得失利弊,事事都心思熟慮計算清楚。大概20多年前有人向他傳福音,他無動於心,認為目前生活安好,事事順利,無需信耶穌。有一天突然有個念頭在心裡湧起,他計算若果這個世界無神,他死去,算了罷,人死如燈滅,但若這個世界真有神,他死去而又未悔改信主,那麼上天堂沒有份,甚至要下地獄,受刑罰,如啟示錄20:15所說「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裡。」那麼後果就很嚴重。細心盤算後他馬上決志信主。這20年來他不斷尋求基督教的道理,閱讀聖經,屬靈書籍,去教會參加崇拜,他體驗到甚麼是基督教,今天他確信自己沒有信錯,這位神是真的,他清楚明白他死後不是如燈滅,而是有永生。「耶穌對他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約翰福音11:25-26 親愛的朋友,請你靜下來細心想一想,幾千年前一位創造主、獨一的真神早在聖經上給人類啓示,又指明將來要發生一切的事,而眼前發生的事,無論國與國之間的磨擦,天上有不尋常的異象、地上的災禍都一一實現,你為甚麼還不相信祂的存在?末世的警號已響起,祂給你的訊息是儆醒、悔改及相信祂。 文: Sally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等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日的,那人便為有福。你且去等候結局,因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來,享受你的福分。但以理書12 : 12-13

肉身被困的十多天

【肉身被困的十多天】 執筆之日,是回港後在酒店隔離的第十天,離開「重獲自由」的日子還有幾天。跟大家分享兩個體驗。 第一方面,是盼望。我期盼的,當然是酒店隔離日子的結束。隔離不是永遠的,總有一個期限。在聖經中,面對人間苦難,也很強調「盼望」是其中一個很大的支持力量,其中較明顯的大概是但以理書。這書卷多論到聖民猶太人面對的種種迫害,也多提到「日子」,如「七十年」(但九 2)「一載二載半載」(但十二7),「一千二百九十日」、「一千三百三十五日」(但十二11-12)等,都是說到苦難必來、福樂必來的期盼。其中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與盼望,相信苦難必過去;要有忍耐,靜心等候美好日子的來臨。但以理書十二章(最後一章)就以「要等候結局」為結束。 面對世紀疫情,大概也很需要這幾方面的學習。要有信心,相信疫情終會過去(或至少疫情的影響會日益減少,我們總有一天不用戴著口罩過日子);要有忍耐的心,不能放棄信心或盼望,更不能放鬆對防疫的努力。 第二方面,是被困而不真正被困。雖然在酒店被隔離的日子不能離開酒店房間,彷彿與世界隔絕,但只要:保持房間整理、井井有條;日常有足夠運動(你能想像在小小房間內可以有多少種可以作的運動嗎?);保持上網工作或讀書或看電視等等,就可以較易度過日子,並跟世界保持聯繫,不致有真正的被困感覺。真的,有些人不是在酒店隔離或身處牢獄,但平日生活只上網或看電視的娛樂康體節目,而不與世界接通,結果身體雖有自由,但心靈卻其實只彷彿活在狹小的井底空間內。 曾看過電影《月黑高飛》(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的,大概也會記得那個無辜入獄的會計師吧。他在獄中一方面努力尋找逃獄方法,另方面就致力弄好獄中那個近乎荒廢了的小小圖書館。對他而言,囚犯們縱失去自由,但只要多點看書,就彷彿在被困時空中有了一個小小的、開向世界的窗戶。身體被困,心靈卻不被囚。 當然,對信徒而言,除了良好書本及網上健康資訊外,保持與上帝溝通,保持靈修及禱告之心,更是心靈開啟的不二法門。 文: 禤浩榮牧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病從口入 -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凡遵行他命令的有美好的見識。耶和華是永遠當讚美的!詩篇111:10 (和合本修訂版)

病從口入

【病從口入】 今天生活的「新常態」,大多數人會注重個人衛生,除了使用口罩及經常洗手外,口腔衛生實在也不容忽視。口腔是基本維持生命飲食和珍饈百味的進口站,是消化道的開始,當用口呼吸時會是空氣入口。你有沒有想像口腔是細菌的溫床?每個人口腔的大小約與自己的拳頭相同,包括唇(前)、頰(側)、齶(頂)、黏膜和肌(底)、後面是吊鐘(喉嚨)、牙齒、舌頭、唾腺、扁桃腺或扁桃體…等,還有很多更細微的組織。 保持個人口腔健康,要留意下面的生活習慣: 每天早、晚或用膳後刷牙。漱口時閉口漱口動作,並將舌頭左右轉動,可促進唾液分泌及練習口腔肌肉。 常用牙線、牙間刷、沖牙機清潔牙縫間的食物渣滓,同時可按摩牙齦。促進血液循環,防止牙床過早萎縮。每次飲食後,最好飲些清水,防止飲料、生果、食物中的糖份和碳酸性侵蝕牙琺瑯質,減少蛀牙風險。護唇膏的使用,及間中用鹽水漱口也有裨益。 口腔常見的症狀包括:口臭、牙痛、牙齒脫落、牙周病、味覺有異、口乾、白色潰瘍(痱滋)、發燒、喉炎、吞嚥困難等。近年來醫學報告有清楚說明,例如牙周病,可以導致吸入性肺炎、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嚴重病症,甚至會引致死亡。因此,口腔清潔實在非常重要。保健及清潔口腔在不同年齡層,由嬰孩至耆老都不相同,故此除了日常足夠口腔清潔以外,還要定期見牙醫洗牙及檢查。特別留意本身前半生的生態,極有可能影響後半生的生命質素。總而言之,預防勝於治療。 與「病從口入」相對的就是「禍從口出」。甚麼會出自我們的口?說話、呼出的氣,或歌聲。從口所出是與群體關係建立的重要渠道,神的創造是美好的,一句良言何等寶貴;可是因為人性污染、罪惡傾向、爭權奪利、或充斥著負面思維,生活言談中很容易口出狂言,不經意地種下禍根,導致關係網絡斷裂,甚至會對聽者做成無法復原的傷害,禍從口出。人活在日光之下一切有定時 (傳道書3:17),人生打拼數十載甚至百年之久,務要在此時活得精彩,目標造就後輩,達到今生無悔,需要智慧地活,小心言行。箴言3章13節說:「得智慧、得聰明的,這人便為有福。」 務求在言語上沒有過失,避免禍從口出為上策,真要視乎個別的選擇從地上或天上而來的智慧,詩篇111:10「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凡遵行他命令的有美好的見識。耶和華是永遠當讚美的!」 總括來說,人生離不開挑戰,讓我們一起在各樣拼鬥中倚靠從天上來的智慧,有力有智慧地生活,提高警覺,不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成為我們身心的絆腳石,以感謝上帝恩典的心,好好珍惜現今的一切,時光永遠不會倒流,活得精彩,今生無悔,榮神益人。 文:胡孔雪儀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最長的一次帶口罩經驗 - 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馬書12:17-18

最長的一次帶口罩經驗

【最長的一次帶口罩經驗】 執筆之日, 正身處香港一間指定的隔離酒店。十四日的隔離, 只是剛剛開始, 還有頗長的閉關日子在前面等著我。 這種隔離日子對我來說, 當然是第一次, 但大概也是操練獨處與安靜的一種不錯體驗。只是剛開始, 不能在此談到甚麼隔離心得。不過, 我立定決心的是, 小小酒店房間內生活十多天, 地方一定要舒服(包括視覺在內)及整齊, 東西不能亂放, 一切要井井有序, 要有「示範單位」感覺。不然, 在混沌錯綜空間中混上這麼長日子, 人不混沌一片才怪。 從加拿大到香港的旅程中, 也是我帶防疫口罩最長時間的一次。始終機倉狹小, 較為危險, 所以還是盡量戴著口罩較為穩妥。我怕受拘束, 所以怕戴手錶或頸鍊之類東西。我曾對太太說, 如果有朝一日我要纏上眾多喉管躺在病床上, 她就不妨偷偷幫我拔走一些主要喉管算了。我寧可與主同在, 好得無比。因此, 我能否十多小時戴著口罩, 也一直是太太及我自己的擔憂。 我也上網看看「如何能長時間戴上口罩」之類資訊。「專家們」都說, 一般較好質素、較通風的口罩, 其實是不會真的防礙呼吸的, 不然一些醫護人員如何能長時期戴著口罩(在疫情之前, 很多醫護人員已有戴口罩習慣)? 感覺難以呼吸, 一般是因口罩本身問題, 也常有心理因素, 是心理上覺得難呼吸, 而非真的難呼吸。 「專家們」說, 如果用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 很多時我們就會忘記自己戴著口罩. 總之, 心靜自然涼; 心靜, 呼吸一般不會有問題。 我在起初幾小時, 真的常有呼吸不順感覺, 但漸漸我也真的習慣了下來, 看電影分散注意力, 有所幫助; 另外, 飛機內較低溫度大概也減低了不適感覺. 總之, 我Pass 了。 到此我仍不明白為何有人堅持不戴口罩, 甚至上街遊行反對政府要人戴口罩的決策。很多時不是他們覺得戴口罩不舒服, 而僅是覺得「不喜歡」、「不認同有效」。縱使有無數理據證明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及打疫苗可以有助對抗疫情, 但反對者仍堅持立場。其實, 平心而論, 間中戴上口罩, 根本不礙事, 何必抗拒? 作為基督徒, 行事準則除了要以聖經為依歸, 也要以常理及「眾人以為美的事」為基礎(雖然在此悖逆世代,「眾人以為美的事」也未必是好事), 不能以「我喜歡或不喜歡」來作判斷, 或根據一些虛假、虛無縹緲資訊或「陰謀論」而認為不應打疫苗. 為己為人, 還是打疫苗、在一些場合中戴上口罩吧。 有人說, 選擇戴口罩及打疫苗者, 就是選擇了「I See You」(指彼此仍可相見)。 選擇不戴口罩及不打疫苗者, 就是選擇了「ICU」(指深切治療病房)。 有點道理﹗當然, 在此重申, 不作任何預防, 我們未必一定會中招染重病, 不過風險無疑大了很多。何必冒險、累己累人呢? 文: 禤浩榮牧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齊來謝恩,你做得到嗎 ? - 因為萬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阿們!羅馬書11:36

齊來謝恩,你做得到嗎 ?

【齊來謝恩,你做得到嗎 ?】 最近返家途中,看見皎潔的明月 高掛在天上,原來很快便是中秋節 ! 除了華人外,亞洲人都有慶祝這個節日的習俗。就如,韓國人會帶著自己的家人回鄉 ,以感謝親友過往的關顧。日本人亦會賞月, 感謝大自然給他們的恩賜。 星加坡華人會藉着中秋,彼此聯繫感情 ,贈送月餅問候和祝福。 對我來說,中秋是一家團圓的好日子。而更重要的是,感謝神的祝福、數算祂奇妙的恩典 ! 我很喜愛讀創世記, 裏面有很多好信息,讓人察覺到神奇妙的大能。 尤其當我查巧約瑟蒙恩的人生時,更是莫大豉舞 ! 約瑟的一生, 真的經歷很多艱難和黑暗 , 但他卻堅持忠心倚靠神 ! 他在十七歲時,巳被哥哥賣到埃及為奴。在異鄉作奴被主母陷害, 更落在獄中。十三年後,他為法老解夢,始被重用為埃及宰相。 神一直與他同在,向他施恩 (創39:21),並保守他的心靈 。約瑟經歷過神的恩典, 更懂得感恩和饒恕! 當家人遇上大飢荒,約瑟放下怨憤,原諒曾傷害過他很深的哥哥們,並幫助家族七十多人遷往埃及。 當約瑟與家人重聚的一刻,他與兄弟擁抱親嘴,又伏在父親的頸項上哀哭,釋放出多年來記掛至親的真情! 一家人可以大團圓,真的不容易。 然而,當人願意以感恩的心,回應人生莫測的際遇,神必透過祂的愛和幫助,讓人看到祂更奇妙的旨意 ! 神是萬有的主宰,創造日月星辰,照亮大地,視人為寶貴的兒女。願大家在人月兩團圓的日子中,蒙父祝福、平安喜樂,常常感恩 ! 文:東尼叔叔(特約自由寫作人)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所以,我們要一生一世 在耶和華殿中 用絲弦的樂器唱我的詩歌。以賽亞書38:20下

縷縷琴弦聲

【縷縷琴弦聲】 在一次音樂治療培訓課程中,其中一個作業,是要求學生選擇一種樂器最能代表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有機會去面對自己和想追求的品格。其中一位學生用小提琴來形容她的人生,很有意思。 小提琴的人生 生命,是一首琴間流淌的樂章! 雖然不懂音樂,但是音樂卻無時不陪伴在我的身邊。當老師佈置作業用一種樂器形容自己時,我首先想到了小提琴,因為我覺得音樂本身是對人情操的陶冶,而小提琴更是優雅,高貴的典範。我選擇把小提琴比喻成我對生命的追求和理想。 小提琴不僅是管弦樂隊中最重要的樂器,在一些鄉村民謠,爵士樂理也散發著迷人的魅力;尤其是近幾年,一批內地音樂人,將小提琴與中國傳統樂器結合,使西方的音樂表現形式與中國的古典音樂完美融合在一起。當小提琴從西方交響音樂的聖殿走入了平民百姓的生活時,非但没有磨滅小提琴的魅力,反而使其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喜歡小提琴,因為她的多才多藝!她的音域寛廣,藝術表現能力非常豐富,既能演奏出輕盈悅耳的旋律,又能發出鏗鏘有力的樂聲,如同人的一生,有躊躇滿志,春風得意之時,亦有心灰意冷,諸事不順時;而生命的華章,如同小提琴中流淌出的音樂,跌宕起伏,有了低沉曲調的襯托,更突顯出高潮時的激昂。順境時,可以高聲吶喊;而逆境時亦不必消沉,換一種安靜,平和的曲調。正如老師所講,音樂本身是動與靜的結合,暫時的靜,反而使生命的樂章更加和諧。 喜歡小提琴,因為她的含蓄!雖然有“樂器中的皇后”之稱,但我不覺得她張揚。在樂隊中,小提琴通常與其他樂器配合,展現其他樂器的獨特之美;這種含蓄非但没有掩蓋她的魅力,反倒使她更加地可貴。我想為人處世中,這種含蓄的美麗是我所追求的;不恃才傲物,不怨天尤人,亦無須鋒芒畢露。在社會這個大樂隊裡,學會與他人的合作,只有整個樂隊的成功,才是自己的成功。 喜歡小提琴,因為她的簡約!木質的琴身,鋼質的琴弦,40厘米左右的身長,4根琴弦,這簡單的組合,卻能演奏成動人心魄的樂章。這就是生命的力量,簡約的生活,缺少了太多華麗的修飾,或許會變得寡淡無味,但是從小提琴身上,我看到簡約的生活也是一種力量,不為奢華所累,專注於自己的生活目標,奏出屬於自己的樂章。 喜歡小提琴,因為她的精緻!簡約的風格並未抺殺小提琴的精緻,精心地選擇木材和琴弦,才使這個小小的身軀裡發出奇妙的音樂;我想生活裡也應該多一些細緻,對親人,對朋友,甚至對陌生人的關心,會增添生命的色彩,而在生活中,不為外物所累卻又能擁有一份雅緻的心去經營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確實又是一種境界。 文: Ruby Chan, 音樂治療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App 下載區

SOBEM App 下載區 Icon

社交媒體

訪問我們的 Facebook 頁面 Visit our Facebook Page   訪問我們的 YouTube 頁面 Visit our YouTube Channel   發電郵給我們 Emai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