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bem.org Admin
默想彌賽亞的十個性情 (一)

默想彌賽亞的十個性情 (一)

【默想彌賽亞的十個性情 (一)】 以賽亞書是舊約聖經中重要的先知書,他本人是神特意揀選和使用的僕人,曾向猶大國多任的君王和百姓多次傳達神的話,並且為此受了不少苦頭。他曾多次發表有關彌賽亞的預言,其中以五十三章的記載最為完整,在聖經裏此章不單是彌賽亞的預言篇,也是舊約中的福音。不少猶太拉比把以賽亞書五十三章的僕人解讀為猶太人(賽43:10、44:1),因為他們是神所揀選的民族,且受過很多患難和痛苦,這是歷史公認的事實。兩千年以來大部份猶太人都不認識和承認新約福音書中的耶穌就是以賽亞書五十三章所指的彌賽亞、神的義僕、神所差來為罪人擔罪受罰的代罪羔羊。這亦是先知以賽亞對自己民族心靈剛硬感歎的原因:「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耶和華的膀臂向誰顯露呢?」 神為罪人預備的救恩實在奇妙無比,可惜這份從神而來的禮物卻被世人所輕視和拒絕,以致先知有這樣的慨歎。從第2節至12節作者便一一的道出彌賽亞(救主)十個偉大的性情、十個不同的身份和作為,這都一一應驗在新約福音書裡拿撒勒人耶穌的身上。以下是筆者簡單的介紹,以便大家在主的桌前默想: 虛己:無佳形美容的神子。「他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像根出於乾地。他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他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2節)拿撒勒人耶穌雖然是大衛的後裔(大衛的根),卻降生在伯利恆的馬槽、在鄉下拿撒勒長大、作木匠的兒子。對一向注重家譜、外觀和師門出處的猶太人而言,加利利人耶穌沒有受過正規猶太拉比的教育,其貌不揚,行事低調,他們自然難以接受。雖然耶穌的教訓滿有智慧、權柄和能力,一旦觸及心底的罪根和個人利益,加上集體的驕傲、偏見和無知等罪性因素,猶太人最終仍是把神的兒子推往各各他山的十字架上去。 謙卑:被藐視的憂患之子。「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3節)雖然人子耶穌曾在加利利、猶大和耶路撒冷各地行過不少異能神蹟,那些地方的猶太人終不悔改(太11:20),反而輕視他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麼?」(路4:22)「他是靠著鬼王趕鬼。」(太9:34)在猶太人極大的冷漠、厭棄和抹黑的境遇中,主耶穌仍禱告說:「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父阿,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太11:25-26,29) 待續… 文: 杜嘉明牧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我的愛子

我的愛子

【我的愛子】 一個有錢人和他的兒子喜歡收集藝術品,尤其是油畫。舉世聞名的畫家畢加索、拉斐爾、梵高、林布蘭特等等也在他們收藏的系列中,他們經常坐在一起欣賞那些藝術作品。後來越戰爆發,兒子去了越南當兵,不幸在戰場上因救助多名戰友而喪命。當父親被告知兒子的死訊,他悲痛萬分。 一個月後,在聖誕節前一天,父親聽見有人敲門。當他應門時,一名年輕人站在門外,手裡拿著一個大包裹,說,”先生,你不認識我,我是在戰場上被你兒子救回性命其中一個士兵。那天他救了許多戰士,在拯救的過程中他被一顆子彈擊中心臟而身亡。他生前經常談及你,特別是你對藝術的熱愛。”這位年輕人將手裡的包裹交給老人家,說”這件作品完全不值錢,因為我不是個出名的藝術家,但我深信你的兒子很想你能保存它。”當老人家打開包裹,看到一幅他兒子肖像的油畫,淚水就忍不住流下來。這位士兵捕捉了他兒子的神韻,在畫內完完全全表達出來。他感謝這個年輕人,並給他一點金錢作為報酬,但年輕人堅決拒絕,說“你兒子給我的,我永遠無法償還,這是一份給你的禮物。” 父親將那幅油畫掛在家裡當眼地方,每次朋友到訪,他首先帶他們去看那幅作品,然後才讓他們欣賞其他藝術收藏品。幾個月後老人家去世,他所有收藏品亦要公開拍賣,許多達官貴人、具有影響力的名流紳士也齊集一起,他們十分興奮因為有機會看到那麼多珍貴的藝術品,還可以參加競投,買來收藏。 拍賣臺上那幅兒子肖像的油畫名為“我的愛子“放在正中位置,拍賣官敲擊他的木槌說”我們開始競投這幅畫像,請問有沒有人出價?”此時全場寂靜,鴉雀無聲,忽然房間有人大聲喊叫:”跳過這一幅,我們要看其他的油畫。”但拍賣師堅持要先拍賣“我的愛子“,他繼續追問“有人願意出價嗎?100元?200元?”此時其中一位競投者憤怒地大聲說:”我們不是來競投這幅畫,我們來競投畢加索、梵高、林布蘭特,不要浪費時間。”但拍賣師不理會群眾的鼓噪喧嘩,繼續問誰人願意對這幅畫出價。終於在房間最後面傳來聲音,是服待父子多年的園丁,他說,”我願意出價10元。”這是他所能付出的。拍賣官問誰願意出價高過10元?群眾更加憤怒說我們對這幅畫完全沒興趣,快快賣給他,我們要看其他有價值的珍藏品。拍賣官拍打木槌說:”10元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10元成交!”一個男人坐在第二排喊道,“現在開始拍賣珍藏吧!“拍賣官說:” 對不起,拍賣結束了”。群眾大聲說其他油 畫還未拍賣。拍賣官說:”我只是遵守遺囑的一項秘密規定,就是誰買下”我的愛子”這幅畫,誰就能繼承整個莊園,包括所有珍藏的藝術品。剛才願意出價的男士得到了一切!“ 以上的故事表達一個訊息,神為了拯救世人,在二千多年前差派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降世為人,以祂被釘在十字架上流的寶血洗淨我們的罪污。到今天神仍不斷地問“誰願意接受我的愛子?“與上述故事不同的是接受主耶穌完全免費,是神給人的禮物,誰願意接受,誰就可擁有從神賜予的一切――平安、喜樂、安慰、祂的看顧、保守,最重要是死後有永生的褔樂。約翰福音3:16〔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文: Sally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專心、不專心?!

專心、不專心?!

【專心、不專心?!】 前些日子往香港探親,經過十四天「難捱」的酒店隔離日子,真正留港的時間不多。除了探親及與朋友相聚之外,也到了家居附近一教堂參與其主日崇拜。講員臨完結之際說了一個例子,他開始說了幾句, 我就知道他要說的是甚麼例子,且心裡說,又是這例子?因為在過去幾年在加拿大參與一些不同教會之主日崇拜或其他聚會中,已從不同講員口中幾次聽過這例子,而每次聽後都忐忑不安!不料遠在香港也聽到這例子。你可能也聽過這例子,聽的時候你是十分認同、甚至深受感動 (不同講員也提到這例子,明顯是他或她本身深受感動,也反映這例子的受歡迎或受接納程度)?抑或也跟我一樣忐忑不安? 該例子大致是這樣的:一個會友向堂會牧者說及自己打算離開該教會,因為教會內太多問題,人事太複雜,閒言閒語太多。牧者說,他既想離開,作為牧者也不想說太多,不過希望他能在離開前先做一件事,就是在聚會前後拿著一盛著水的杯子,從教堂這邊走到那邊,而期間不可有水潑出來。那會友依照著去做,結果那杯水果然完整。任務完成,牧者隨後就問他:「你在拿著水杯走的時候,有否聽到任何人說到一些你不喜歡的事?」他回答說﹕「沒有,我專注那杯水,怎能還可以分心去顧及其他?」牧者就說:「只要你到教堂來是要專心敬拜上帝,定睛在祂身上,你就不會被其他人其他事打擾你的了」。 其實,入到教堂就要專心聽道、專心敬拜;對其他一切都應該不聞不問不關心,那就有商榷的餘地了。耶穌昔日到聖殿去敬拜上帝,卻又為甚麼要潔淨聖殿,是否一種不專心的表現?馬丁路德不好好在教堂內崇拜聽道,不好好專注手中的水杯,卻跑到教堂大門之外貼上那寫著九十多條質疑天主教教廷的條文,也是不專心嗎?舊約眾先知以至新約,耶穌對世界不公平不公義之事之指控,又或是鼓勵上帝子民要「行公義,好憐憫」等,又當如何理解? 我不是要全然否定「到教會敬拜應該專心」的必然道理。坐著敬拜卻隨意翻著手機,又或聚會前雙耳雷達一樣留意細聽四圍弟兄姊妹所說的話,又或太介懷、太著意會友的言行或對你的態度,當然都是不可取的行為。但若延伸到「只看著杯子而無視世間萬物 (不嘗試去改善或改變其中的一些不好的事情)」,就明顯是有點極端、矯枉過正了。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文: 禤浩榮牧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及時的幫助。希伯來書4:16

處理哀傷

【處理哀傷】 哀傷 最近我丈夫的家姐,是我們在加拿大唯一同輩的長者,因在家裡暈倒入院、後來確診患上末期腦癌、前後只不過數星期,就安詳離世。入院前她完全沒有病徵,但是她堅定相信一切都在神旨意裡,在醫院病情未惡化之前,她不斷為此生有神同行而感謝神的恩典,她肯定自己離開的時候,會到神永恆的國度裡。家姐的喪禮在九月底進行,由於疫情關係,喪禮同時在實體及網絡轉播同時進行。 喪禮完成後,我要接受現實,一位幾年來時常接觸的親人已經離開了,每早晨我不再需要按她的方便,轉發靈修資料給她,實在有失落的感覺。近十年來,我經歷父、母、家姑、及姑奶不同宗教儀式舉行的喪禮,藏在我心底對雙親哀傷之情,仍然煩擾著我。所以近來時常失眠,心情低落,感覺孤獨,在睡夢中見到已經死去的至親。可能我仍然記掛念他們對我的愛,同時也掛慮他們現今在什麼地方?現今我要接受哀傷的事實,已故親人所作的一切已經如風飛逝,任何事實都沒有改變的餘地了。唯一可信的是全能的天父,我的生命歷程全都在神的旨意中,祂認識我,藉著至親讓我經歷人世間的愛,揀選我成為祂的羊,更重要是我隨時的幫助。 神的拯救 我要接受已失去的親人,學習放手,不可否認的是:因「失去」帶給我另一種恐懼或者焦慮,死亡現在很接近,我的身體一天比一天衰老,退休前可做的工作現今不做,失去角色,同時因為疫情導致年多的隔離,感到異常孤單失落。我如何重建生活的角色和秩序?感謝神,在我感到極孤單的時候,我向神呼救,祂就差遣不同的天使出現我的身邊陪伴我,聆聽我內心的話,或者帶領我倆與不同的群體出外散心。更超乎我所想所求的,在這心情混淆時段,神引領我離開自我封鎖的捆綁,靠著主耶穌的恩典參與我完全沒有經驗的事奉:「恩雨之聲」電話關顧課程的網絡支援、參與教會與社區互動的環節。神讓我再次看到:不是依靠勢力或者才能,作我認為可能的事,祂向我顯示如何依靠聖靈完成不可能的工作。我雖然不能夠捉緊昔日的角色或者關係,神卻給我新的異象,現在的角色是祂的僕人,被祂使所用在我意料之外的規劃上,是神祂要我重尋內在的平衡,緊密與祂聯繫,以及與祂安放我所在的團體聯繫。 感恩 十月第二個星期一是加拿大的感恩節,原意是感謝神賜予整年的好收成,收成之後要準備渡過寒冬的一切。同時也與家人同聚,數算神的恩典,歡樂地享用節日的火雞。去年因為疫情嚴峻,就是家人也必定要在感恩節保持隔離,年半有多的隔離帶來國民不少心理傷害。今年感恩節終於可以有改善,親朋戚友可以在有限度下的情況下共聚,數算神的恩典,重拾實體相交的連結。 感謝慈愛的恩主!祂知道我們內心的哀傷,神不會袖手旁觀,祂有奇妙的帶領及參與,憐憫世人。願以希伯來書4:16彼此共勉:「16 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憫,蒙恩惠,作及時的幫助。」 文:胡孔雪儀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我的力量啊,我必仰望你,因為神是我的高臺。詩篇59:9

坐在地上的指揮

【坐在地上的指揮】 我在長期護理病院工作了十多年,為那些坐輪椅的殘疾老人成立了多倫多醫院第一個輪椅樂隊“The Chimers”(搖鈴者);曾到不同的長期護理醫院、老人院、公共圖書館和公立小學等地方巡迴表演近百多次,也曾接受當地電視臺和報章的訪問。醫院常以這支樂隊引以為榮,樂隊成員也因著這些表演的機會,生活更有動力、更精神、更健康。 每次輪椅樂隊出外表演時,我都婉拒坐在椅子上,而選擇坐在地上指揮他們,為什麼我要這樣做?背後是有治療和心理學的因素。 這些殘疾的老人年輕時都是獨立、有專業資格的人仕;晚年因身體衰弱要坐輪椅,要倚靠別人的照顧,令他們感覺很自卑和無助,因要常常抬起頭(look up to)向醫護人員求助,看他們(醫護員)的臉色,所以他們時常要忍氣吞聲,很是無奈。 其實我可以坐在一張小凳子指揮,和樂隊員們「平起平坐」,但我選擇坐在地上,拿著指揮棒,「仰望」着他們,帶領(指揮)他們共同演奏樂章;他們穿着鮮豔的樂隊制服,坐在輪椅上,在那一刻,不用抬頭看人臉色,可以很自豪的,低著頭注目看指揮(look down on),享受那一點「高高在上」的好感覺! 這個「仰首低頭」的治療,讓我想起聖經中的「高低上落」。 「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121:1);「神注目觀看人的道路,看明人的腳步。」(約伯記34:1) 在撰寫這篇文章時,腦海中不斷出現腓立比書第二章描寫那紆尊降貴、從高到低,道成肉身,謙卑順服的主耶穌基督。 「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腓立比書2:6-11) 所以,你們當以基督的心為心,「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希伯來書12:12) 文: Ruby Chan, 音樂治療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App 下載區

SOBEM App 下載區 Icon

社交媒體

訪問我們的 Facebook 頁面 Visit our Facebook Page   訪問我們的 YouTube 頁面 Visit our YouTube Channel   發電郵給我們 Emai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