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bem.org Admin
感恩节

感恩节

【感恩节】 加拿大的感恩节是在十月份第二个星期一,节日的由来是人们庆祝丰收,感谢上帝过去一年给予他们的恩施,风调雨顺,有好的收成。当天我和外子会邀请几个单身朋友到家里过节,感谢及庆祝过去一年上帝赐予的恩典和祝福,烤火鸡是主菜,南瓜批是甜品,大家吃得开心,而脸上和心里也流露着对神感恩的心。 其实要感恩不单只在感恩节那一天,而是每一天。帖撒罗尼迦前书5:16―18″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不住的祷告容易做到,但常常喜乐,凡事谢恩,就有点难,因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一些无法控制的事在这纷乱的世代不断发生,新冠肺炎就是个例子,谁料到一场瘟疫令世界翻天覆地,夺去无数生命,又令经济陷入衰退,物价指数飙升,影响实在深远。原来神并无应允我们的人生路天色常蓝,花香常漫,常晴无雨,常乐无痛苦,但神却应许我们生活有力,行路有光亮,作工得息,试炼得恩勗,危难有赖。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当每天积极喜乐地生活,学习数算神的恩典,明白每件事的发生总有着祂的美意,纵然遇到困难,我们可以依靠祂,只要有祂的同在,就有力量去面对和解决。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Robert Emmons)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懂得感恩的人对生活的各方面都会满意,对未来感到乐观,健康状况也良好。让我们一同向上帝献上感恩!哥林多后书9:15 “感谢神,因祂有说不尽的恩赐!” 文: Sally 恩雨生命关顾热线: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祷区连线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患难情: 探病

患难情: 探病

【患难情: 探病】 过去进出医院的次数并不多,大都是为了探病。最近一次探病,却使我铭记于心。 今年(2010年)暑假的时候,太太因病入了急症室,由于病情的缘由,我无法在病房中陪着她,我站在急症室的门外,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每逢有人开门出入的时候,我都会尽量争取那数秒的时间往内看,盼望能看见太太,又希望她能看见我,知道我没有离开。 当诊断她的医生出来时,医生要我先回家。我告诉医生,我希望我太太知道我在外边,好让他放心。医生还是劝我先回家,我无奈,只好听命。回到家后,一进睡房,望见太太的枕头,担忧的心情便一涌而上,眼泪也一涌而出,自己最辛苦最难受的便是无法在她需要人陪伴的时候在她身边(事实上,也许当时她最需要的人是医生,而不是我)。当时我很希望在她身边陪伴,与她分担,但我无能为力,那种心痛,实在难以言喻。 在房中尽量宣泄心中的难受,但似乎无法平静下来,于是打开电脑,把我心中要对太太说的话打出来,自己一边打,眼泪一边在流,电脑的键盘满是泪水,终于打到累了,泪也干了,才停下来,回到房间一躺下便睡着了。 离开医院时,知道探病时间是下午四时至八时半。自己想想,若她要等那么久,会否很难受?于是一早便收拾一些她要用的物品,七时多便拿到医院,在她病房门外等待。我不是要等到下午四时,我只是希望有医生或护士出入时,可以请他们把这些物品送给太太,最少她知道我来过。 当天我转交物件给她后并没有离开医院,到了九时多,她的主诊医生从病房出来,问我有什么事,不问还好,一问之下我便痛哭起来(真的是痛哭)!医生站在那里,很有耐性地告诉我太太会好的,不用担心,医生安慰我说太太需要休息,很快我便可以见她,医生问我要不要社工给我一点辅导,我没有回答。 再过一天,我一早也是带了一些东西给她,也是为了让她知道我来过。医生说我下午可以探她了,那几个小时真长!终于到了与太太重逢的一刻,我还记得她刚走出病房,我走过去抱着她便不断地哭,她问我发生什么事,似乎完全不认为是与她有关,我只是说了一句「挂念妳!」探病时,医院方面要见我,原来真的安排了一位社工来辅导我,可能医生担心我过分担心吧!我告诉社工我不需要他的辅导,因为能见到太太便是最好的辅导。 太太在医院前后住了十天,头几天的病情仍未稳定,我只有多加鼓励,要她给医生多一点时间,她自己也要多一点耐性,我尽力安慰她,告诉她我会陪她走这一段路,一定会陪她走到底。如今,太太已出院,病情也已稳定并在好转中,自己终于放下了心头大石。继十多年前生我女儿之后,这次是太太入院最长的时间,但这两次太太住院,我的心情完全不同。 自己回想这件事,很体会到《马可福音》中所说二人成为一体的意思(10章7节)又想起很多婚礼的誓词中会提到的「无论是健康、是疾病、都会爱对方」。自己不想太太有病,但高兴自己能守承诺,没有置身度外,却是感同身受,又记得有人说:「患难见真情」,我也真的完全「真情流露」。 经过这次的病,我更珍惜太太,我们的关系也更稳固,我们比以前更谈得多,谈得更深,我要出门时,难舍之情更深,离别之苦也更痛。但这种痛,我完全乐于接受,因为有情才有痛,有痛因为有情。既然如此,就让我的一生又有情又有痛,总比无情无痛的人生更美,因为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也要做一个「有情人」。「患难见真情」,人生路不易走,但若能结伴而行,不单可以走得更容易,而且也会走得更美!我们不要求患难,但一定要有真情,中国人有一句话说「情比金坚」,有情人可以带给生命无穷的力量,愿天下有情人一生蒙福,共行人生路,不单走得好,也可以走到底! ~反思~ 顺境时能同步前行固然是一件美事, 但在逆境中能并肩同行更显宝贵。 文: 徐武豪博士 [摘自著作「豪笔留情」] 。 恩雨生命关顾热线: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祷区连线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Featured Video Play Icon

电台 : 蔡廉明 (对年青人的使命)

从事电影工作的监制蔡廉明,曾在不惊意下得到被认可的成就!然而,同是位青年工作者的他,在其构思上都不忘对青年人的关爱,特别是香港的年青人。这段期间,他除了处理个人脑肿瘤的健康问题外,他更探索主给他前行的使命。而在「圣经中的比喻」环节里,蓝志诚牧师将分享” 十个童女”。

忘年情: 马先生

忘年情: 马先生

【忘年情: 马先生】 认识马先生是在一个查经班,当时我是负责带领每一次的查经,他是其中一位参加者。起初对他的印象是「严谨」,每次查经他都会坦率地表达他的意见,又会直率地提出他的疑问。他的表情、他的语气,每每反影出他严谨的做人态度。对于他提出的问题,无论我如何作答,他总会有新一轮的问题。有时候会欣赏他的提问,但有时候又会担心他连绵不绝的发问会否影响查经的进度。记得有一次他不断地发问,以致我无法继续查考下去,我只好请求他容许我暂时不作答。日后我会登门拜访,那时再尝试回答他的问题。感激他当时没有穷追猛打,让我这年轻小伙子得以下台,继续查下去,顺利完成该次的查经。 事隔不久,我打电话给马先生相约见面,他也很爽快地应允。见面当天,他给我的印象是「友善」。他热情地招呼我坐下,不单有茶水,也有美点。他与我先谈及家中事,最后回到他信仰上的问题。他表示他仍未信神,因为他对《圣经》的记载有很多不解之处,也有很多难以接受的内容。我细听他的问题,也用心去解答。最后离开的时候,我们没有不欢而散,反而有点意犹未尽。 自此以后,他查经的态度有了很明显的改变,他给我的印象是「虚心」。他聆听比提问更多,有时望见他那种全神贯注的样子,虽然他已七十岁,心中觉得他很可爱,过了不久,听到他信主的消息,心中的喜悦难以言喻。在他受洗的一天,我特意抽空去观礼。他分享中提到我的时候,心中的感觉是既温暖又激动,自己感激他以我为友,大家虽然年数相差二十年,但那种交情是超越了年龄的差距。 与他除了在查经班中见面外,又会常收到他的电邮,电邮中不单有他的分享,也有他的问候。他每年在冬天时也会回港探望女儿和外孙。若我适逢在港,他也会很渴望大家可以一聚。一次由于我聚会较多,抽不出更好的时间,唯一的时间是晚上十时半在我住的酒店见面。我很尴尬地提出我的情况,他却一口答应。当我见他和太太出现的时候,心中的感觉再一次是既温暖又激动。记得当晚自己很累,由于时差也由于刚领会完毕,他见我满脸疲态便劝我休息。我实在不好意思,要他这么晚跑到我这里,但谈了一会儿便要他回去,总有点说不过去。但是,他没有半点难为,只顾念到我的需要,我祇有两个字「难得!」 每次与他见面,他会向我分享他的爷孙乐,给我看他的家庭照,又会与我谈论人生,向我分享教养之道。他对我的开放与接纳,使我感觉到自己生命中多了一份依靠、多了一位知己。 自己亲眼目睹马先生的改变,很深体会《哥林多后书》5章17节中所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又体会到《罗马书》6章4节中提及洗礼时,指出信的人「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为马先生的改变我感恩不尽,为了他对我的接纳我无言感激。这一段忘年之交,这一份忘年情,会伴我一生,我会努力地活;马先生,你也要好好地活。让我们在人生中一同留下美好的回忆、正面的影响。一同努力,我的朋友,「严谨」、「友善」、「虚心」的马先生! ~反思~ 人生相遇不是偶然, 要珍惜每一位进入我们生命中的人, 让他们可以带着美好的回忆离开。 文: 徐武豪博士 [摘自著作「豪笔留情」] 。 恩雨生命关顾热线: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祷区连线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漫谈紫色…..

漫谈紫色…..

【漫谈紫色…..】 不知从哪时开始了,在香港九龙区有一个地铁站(现称港铁站)成为了很触动香港人以至普世华人神怪的一个地方。这已是一个很敏感的港铁站名。既然敏感,当然不宜在此去谈它了。 这里只是要说,该个港铁站内的墙壁,是紫色的。我已久未到过该站,或许已转了颜色,不过一年前左右,它仍是紫色的。 用紫色,大概因为这港铁站名,带有皇室色彩,特别是英国皇室。英国皇室爱用紫色,是众所周知的事。其实,不单英国如此,自古至今,紫色,或很接近紫色的蓝色,都跟皇室及尊贵脱不了关系。对于为何如此,没有历史定论。但一般估计,是因为在古代,紫色或蓝色都是很难提炼出来的颜色。在自然界万物中,能提炼出红黄白黑绿色颜色染料的物质多得很。但紫或蓝却很少,你能数得出的紫色或蓝色食物有多少? 当然,有是有的,不过不多,如蓝莓便是。但即使有,能否从中提炼出染料,又是另一个问题。蓝莓的蓝是很难提炼用于染料的,特别是可染在布疋或衣服上的染料。因为少有,难提炼,于是在物以罕为贵的原则下,紫色蓝色就渐渐成为皇室或尊贵的专有颜色。其中,当然包括中国在内。你大概知道明清帝都北京有个紫禁城吧。 当然,也有史家不大赞成以上解释,而认为原因只是紫色或蓝色本身就有着一种难言的尊贵气质,因此为皇室贵族所爱用。 古代近东,紫色或蓝色染料更难找,但常居迦南西北海岸、善于航海及通商的腓利基人却能从一种贝壳中提炼出紫色染料来,成为这地的著名特产。一些考古学家甚至相信「迦南」(Canaan)这字本身就源自该种特别贝壳。后来,整个地中海沿海诸国之皇室贵族都爱用上紫色或蓝色作染料。使徒行传十六章十四节提到使徒保罗在腓立比遇到一个「卖紫色布疋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的人,素来敬拜神」,后来她及她家人都受洗信主。一般圣经学者都相信,她成为后来初成立之腓立比教会的重要奠基者。她卖的不是普通布,而是紫色布疋,我们可以推算,她是个颇有钱的商人,经营贵重布疋。而且她本是推雅推喇的人,却来到腓立比作经营。从小亚细亚来到马其顿,由亚洲远道来到欧洲作经营,可见她本领与胆色不凡,这种人对推动初期教会工作,必有一番作为。 一个有钱财而又肯为主作事奉的人,可以在神家成就不少美事。所以不要轻易把钱财视为万恶,重要的,是如何作财「主」,而不是作财「奴」。话题推得远了,回说「紫色」。耶稣被追拿及被审讯之夜,他被戴上荆棘冠冕,被穿上紫色外袍,因为人们要以此来嘲讽这位「犹太人的君王」。当然,冠冕与紫袍,都象征著王者。你听过「紫色的袍」这首歌吗? 墙壁,是紫色的。对我个人而言,有着一种很奇异的感觉。 人间可能有苦难,人间可能会发生一些我们无法全然了解的事情,但作为信徒,我们应相信,在苦难中,神与人同在,受苦之基督与人一同承受苦楚。 无论世事世情如何,我们当要确信,基督是王者,他掌管明天。他才是真正的至高君王。   文: 禤浩荣牧师 恩雨生命关顾热线: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祷区连线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App 下载区

SOBEM App 下载区 Icon

社交媒体

访问我们的 Facebook 页面 Visit our Facebook Page   访问我们的 YouTube 页面 Visit our YouTube Channel   发电邮给我们 Emai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