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而行】第七回:疫情下,心靈的隔離

【逆風而行】第七回:疫情下,心靈的隔離

疫情下,心靈的隔離

[逆風而行]第七回:疫情下,心靈的隔離

在疫情時期,我們常常聽到一個字眼,就是「隔離」(quarantine)。隔離這個字給人一個很負面的感覺,覺得要與人分離,與世隔絕,甚至似坐監的感覺。

不過,我們嘗試想想,隔離的原意是什麼?隔離原意是害你嗎?隔離原意是對你好嗎?是保護你自己嗎?

錯了。隔離的原意不是保護你,而是保護他人,不被有確診的人感染。隔離,原來是為了他人。

在疫情這種特別的危難日子,會更容易展現人生,當然當中有很美麗的人性,也有自私的人性。

在香港曾經有一個確診人士被送到醫院接受治癒,可是他突然逃走,警察花了好幾天才把他尋回。後來發覺,他逃走的原因是他很害怕打針。很多人對這個病人非常生氣,不是因為他確診,而是因為他一旦走到市區人群地方,會將疫情漫延。大家感到他很自私。

疫情漫延全球,不但引起恐慌,更引起人與人之間的猜疑。在疫情早期,聽到不少新聞,西方國家的人會對其他種族特別歧視,不認同其他人的行為和防疫方式。例如西方人初期對戴口罩非常抗拒,覺得這是「你們的」方法,我們的文化不用配戴口罩,甚至有國家嘲笑他國戴口罩或搶物資的愚蠢。為什麼在疫情期間,人會變得敵我分明,河水井水呢?

我們一向生活在安舒的環境裡,對危險無需諸多警戒。今日,當一種無型的肺炎疫情漫延時,我們的防衛機制似乎自動開啟,還原我們的原始性警戒心。例如,我們比平日更懷疑陌生人,不想同桌食飯,不想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坐近;有些國家會歧視和忽視外勞;有些國家更想驅逐外國人。這些行為表面上為了自保,但他們都選擇了一種相對表面層次的警覺,沒能深入探討病毒緣委,作出更有效的預防。

其實這是人與人心靈間的真正「距離」。人與人失去了支援和關愛,這才是最恐怖;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歧視和偏見可能比病毒更毒,更會影響我們生存的福祉。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請一些幼兒,可能大概是兩歲左右,看一個布偶話劇,話劇故事有一個心地不好的動物布偶及一個心地好的。之後,他們把兩個布偶放在幼兒面前,幼兒往往會選擇有好心地的動物布偶。這實驗想說明人可能天生有同理心或同情心。

對,上帝其實早已賜下人與人之間的同理心,這也是創造主的屬性。我們有時會失卻這份同理心,可能是:

• 忙碌,沒空間 (生活,也可以是心靈)
• 安全感影響 (永遠都覺得自己不夠)

在美國明尼蘇達洲在一個氣車外賣店,幫人付錢,讓下一位可免費外賣。之後,這變成一個風氣。人與人就這散發著關愛。小小的力量可以成為大的力量。

文:伍詠光 (香港心理及家庭治療師, 前突破輔導中心主任)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分享平台: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App 下載區

SOBEM App 下載區 Icon

社交媒體

訪問我們的 Facebook 頁面 Visit our Facebook Page   訪問我們的 YouTube 頁面 Visit our YouTube Channel   發電郵給我們 Emai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