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bem.org Admin

犠牲的愛

【「己」的真義】 賈艾梅 AMY CARMICHAEL (1867 – 1950)奉獻一生於宣教事工,在印度拯救及養育了很多被暴虐的小孩子,被很多印度人稱他為「艾瑪」,意即母親。她在文壇上亦有一定成就,寫了三十五冊書及無數詩歌。以下是她一本小詩集《若 IF》裡面其中之一首: 《若我的「己」管轄了我,若我所有的思想環繞著「己」旋轉;若我的「己」佔領了我整個人,以致我的心靈難得有一刻脫離自己。那我就還是絲毫不懂加略山的愛。》 「己」,縱貫著整個人的一生。 研究心理學的學者認為,嬰兒出生時大聲喊叫,目的就是告訴人:我在這裡。「己」便出現了。自此之後直至人離開這個世界。人,有意無意之間都將「己」放在顯著的位置。你還記得你小時候會因為父母及家人對你的某一次忽略而感到不開心嗎?人在人生路上,無論在何種環境、年代、角色,「己」從來都是獨佔鰲頭。相信有一個例子經常被人引用:當你拿到一張團體相片,你的目光首先是尋找你在那裡,跟著便是看自己拍得好不好!這正是人尋「己」的證據。 可是,「己」亦是人不開心的最大根源。 「己」的特點是個人的私有珍藏,沒有人願意將深處的「己」公開。正因如此,沒有一個人可以清楚知道別人的真正期望。當一個人的心願無法得到滿足,不開心將會是無可避免的事實! 不過,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而尊重自己亦不見得不是一個正確的人生觀,那麼在人生路上可以如何平衡呢?上述的詩最後一句中的「加略山的愛」便是讓人的「己」得到釋放的途徑。 「加略山的愛」就是聖經裡面耶穌基督對世人的愛。耶穌所表現的是 – 祂愛世人超越一切,甚至為此犧牲。雖然人無法做到為人犧牲,但我們總得學習愛別人,同時學習將別人的位置擺放在自己之上。當人的「己」不再成為主角,人便會從「得失」的綑綁釋放出來,人不再被情緒左右的話,內心便會感到喜悅和平安。 文:楊景釗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靠神的名

【世界信靠甚麽?】 威尼斯多年來面對水災的危機,市內近八成地區 (包括歴史悠久的教堂及古蹟)廣泛水浸。政府自2003年起,已提出 「摩西計劃」,以大型水閘分隔威尼斯瀉湖及亞得里亞海,阻擋洪水湧入城市。此項工程原定2018年完工,不過遇上財務貪腐等問題,工程一再延誤! 整項計劃的名字取自聖經人物摩西,分隔海水保護人民的故事。 可是在聖經中,以色列人過紅海是一件震撼人心的事蹟!整個計劃一氣呵成,由最高的掌權者耶和華精心策劃,無人能及。究竞這個偉大的事蹟,能為今日帶來怎麽樣的信息呢? 首先,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430年,被欺壓甚是困苦。他們無法改變現狀,降服耶和華哀求看顧保守。耶和華憐憫百姓,打發摩西面見法老。並降下十災,向埃及顯明耶和華才是 “唯一的神” !(出14:3-4)現今,全球亦遇到前所未見的災疫,情況反覆、漫長而不確定。可是,歴史啟示我們,災害表寓困難,這樣人更應認定神是最高的掌管者。迫切 “禱告祈求”,表明對祂完全的信靠及合一的心!一生中有無數的困難,上帝必看顅。 十災過後,法老仍不甘讓以色列人離去。出動埃及最強大的軍隊,追襲截返以色列人。 唯千鈞一髮之際 ,耶和華命摩西向紅海伸出手仗分隔海水,以致所有以色列人及牛羊牲畜,均安全離去!而埃及人的全軍 (包括車馬及軍兵),則被四面復合的海水,全部淹沒。今天,我們可有思考過在變幻莫測的環境下,世界信靠的是甚麽?是國家的軍事勢力、領䄂的管治才能、或是個人的財富權力?然而在災難的日子,人們必須因着信,再次肯定 “上帝既往所行 一切奇妙的大能”,必能勝過全球的細菌之戰。 紅海的分隔,寓意在絕境中耶和華對以色列人的拯救!現今,人面對居家令或社交隔離時,亦不需害怕。也許,這是上帝的心意或目的,好讓世界有足夠時間在分界線下,省察到從前未曾正視,或隱藏之久的問題,以致世界可以在往後的日子,更 “站立得穩” ! 最重要的是,透過上帝對人的眷顧及恩慈,將一切的 “榮耀” 歸給耶和華我們神的名!阿們。 文:東尼叔叔(特約自由寫作人)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生命因音樂而精彩

【生命因音樂而精彩】 人一生中最先聽到的樂章是什麼?有兒童心理學家指出,胎兒在母親體內感覺到她的心跳和血脈聲,這就是人生中最先聽到的節奏樂。嬰孩出生後的啼哭,是按著他呼吸的節奏起伏,也是他發出的第一篇樂章;所以每一個人還未學習聆聽和說話之先,早已接觸音樂了。 在日常生活中,音樂可以令人作出不同的反應,快樂興奮時會手舞足蹈,安靜思想時則令人心曠神怡。 用音樂作治療這個觀念,在歷史上早已存在,遠在原始社會中就開始用音樂治療某些疾病,古埃及人以音樂是「靈魂之藥」;波斯人稱音樂為「善之妖精」;古希伯來人認為音樂能治癒精神或肉體疾病,聖經中著名的音樂治療是掃羅王的故事,他因為精神受到困擾,他的臣僕便推薦一個牧羊人大衛,用彈琴來舒暢掃羅王的心情。 中醫師認為今天常見的中風、高血壓、心血管等疾病,大半數的病因都是「七情」變化造成。七情就是:喜、怒、哀、思、悲、恐、驚;即情緒的不平衡會影響身體的改變,即憂傷肺、喜傷心、恐傷腎、怒傷肝、思(思慮)傷脾。所謂「五音通五臟」,再配合五行理論,便是中式的音樂治療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少傷兵在缺乏物資和醫療的情況下,身心靈的受傷苦不堪言,美妙的音韻好像靈魂的「良藥」,音樂便成為他們的安慰和「鎮靜止痛藥」。 隨著北美社會體系重大轉變,單親家庭急速增多;世界資訊發達,凡事講求效率,在緊迫的節拍中,工作壓力大,而人與人的關係也變得冷漠疏離。在種種壓力充斥下,人的心情會變壞,食慾不振,身體發出警號,心靈受到傷害,越來越多人患上情緒失調,嚴重者精神失調,令精神病院有人滿之患。為了避免醫院成為精神病患者的收容所,決定將他們帶到積極性的康復院,音樂便成為其中一種重要的治療工具。 什麼是音樂治療?簡單來說,是音樂加上心理學,也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就是用音樂作為工具去達成治療目的,包括:恢復、維持、改善和促進身、心、靈的健康。 有一句英文諺語非常有意思,很能代表音樂治療的目標。 Although up to its neck in hot water, the tea kettle still sings.(雖然沸騰的開水已湧到壼邊,但茶壼嘹亮的響聲還是長鳴不絕!) 即是說,雖然面對困苦,痛苦難當,仍可以在傷痛中處之泰然,引吭高歌。 聖經上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22);「衪使人夜間歌唱。」(約伯記35:10) 在人生波折中能够藉著音樂,享受心靈的平靜安穩、有意外的平安,這是一個最大的祝福。 文: Ruby Chan, 音樂治療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App 下載區

SOBEM App 下載區 Icon

社交媒體

訪問我們的 Facebook 頁面 Visit our Facebook Page   訪問我們的 YouTube 頁面 Visit our YouTube Channel   發電郵給我們 Emai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