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的「四大殺手」(二)
【婚姻中的「四大殺手」(二)】 上次跟大家分享了婚姻「四大殺手」中的「批評」與「鄙視」兩項,接下我會繼續為大家分享「辯護」與「冷戰」這兩項。 【 三、辯護 】 「批評」和「鄙視」會激發人本能的自我防禦。受到指責的一方常常以憤怒、否認、抱怨等形式為自己辯護,建立起一道防線阻止對方進一步的攻擊,同時,也會將責任歸咎於對方。採取辯護的方式,其實是在表明「這不是我的問題,是你的問題。」這種方法同樣沒有解決問題,只會讓衝突不斷升級,進一步威脅婚姻關係。 【 四、冷戰 】 夫妻發生衝突時,其中一方會慣性地採取迴避的方式,任由對方批評指責,不予回擊。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男士身上。面對妻子的喋喋不休和狂轟亂炸,丈夫要麼選擇沉默、忽視;要麼乾脆一聲不響,轉身離開。使用這種方式,表面上避免了一場爭鬥,但實際上是一場冷戰的開啟。如果夫妻雙方都選擇迴避問題,放棄溝通交流,甚至視對方不存在,那麼,衝突在婚姻冷戰中就永無休止如果其中一方選擇冷戰,得不到回應的另一方就會更加憤怒。遇到問題選擇冷戰,只會讓暫時掩藏的問題不斷累積,終有一日會被引爆,令婚姻走向衰敗。 夫妻應時刻保持警惕 ,防止婚姻被「四大殺手」攻擊而導致關係破裂。這些情況偶爾出現可能還不至於對婚姻產生不良影響,但如果持續不斷地使用,就把婚姻推到了危險的邊緣。若夫妻能齊心協力,在出現問題時能及時止損,積極應對並共同尋求解決方案,保護婚姻免於危難,則可避免婚姻陷入無可挽救的局面。 作者:簡朱素英(親子教育資源中心創辦人)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電視 : TV1686 醒悟
越南船民汪清平十四歲移居滿地可,很快就適應了新生活;在學業、工作、感情各方面都順利。直至升上大學,他突然心靈十分空虛,感覺所擁有的都不能帶來真正的滿足,就此他開始了醒悟之旅。
神的慈愛
【神的慈愛】 聖經從開始直到結束都不斷記載神的慈愛。神是愛的源頭、神是愛的開始、神是愛的高峰、神是愛的終極﹗聖經說: 「神就是愛」 (約一4:8) 要認識神,必須認識神的慈愛。一個人若不知道神的慈愛,就是不認識神了﹗ 在聖經中,耶穌基督論到神的慈愛有一句最簡明、但最深刻的話記載在馬太福音5:45 「神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你是好人嗎?神賜給你美麗的陽光;你是壞人嗎?神也同樣賜給你美麗的陽光;你是義人嗎?可以令受滋潤的雨露;你是不義的人嗎?也可以同樣領受滋潤的雨露。神的慈愛是博施濟衆,人人有份的。不分性別和種族、不分智愚善惡,都同樣可以得到神的慈愛、神的陽光,神的雨露﹗ 當然,神也是公義的,「神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 (羅2:6),又說: 「神必不以有罪為無罪」( 出34:7)。但是,在報應仍未到來,刑罰仍未來到時,神的慈愛沒有改變;照樣豐盛的、溫和的,把陽光、雨露、一切好處、一切恩典,降給各式各樣的人。為什麼呢? 因為彼得後書3:9說: 「神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 神愛好人,但也愛壞人,神盼望人人悔改。神愛義人,也愛不義人,神盼望人人悔改。 神愛我們這一切的人,甚至差遣耶穌基督為我們死,且死在十字架。代我們清還罪債,把神的慈愛完完備備的表明出來。神的慈愛,把最剛硬的心破碎溶化了;神的慈愛,叫最頑梗的人回頭,生命改變。當耶穌的門徒約翰深深了解自己、也了解神的慈愛時,他就在約翰一書4:10寫下﹕「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 有一個少女受人誘惑,背棄母親、離開家庭,在外面任意妄為。她的母親由於掛念她,十分渴望她悔改,就在大街小巷貼了許多告示,上面有母親自己的照片,只寫了一句話﹕「我仍然愛你﹗」 有一晚這少女從舞廳出來,看見告示,心裏很受感動 : 「我以為母親恨我、討厭我,原來她仍然愛我。好,讓我回家看看吧﹗」 於是她立刻乘車回家, 發覺大門沒有上鎖,於是輕輕上到樓上自己房間;發現房門也沒有關上,進到房間,一切好像從前一樣,床單仍像從前那麼潔白,新鮮的花插在瓶裏。此時,她想起母親,不禁流淚﹗母親亦聽見聲響過來看看,少女不好意思答訕說: 「門沒關好呢﹗」 母親緊緊抱著她的女兒說: 「 親愛的啊﹗你回來了多好。從你離開那日,門從未關好,更從來未上鎖,為的是等待你回來﹗」神的慈愛也是這樣,等待我們悔改回家,回到天父的懷抱中﹗ 文: 麥希真牧師 [幸福人生]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SOBEM eNews 雙月刊 – 2022年6月
多倫多踏入初夏旋即迎來首波熱浪,市民都盡情享受各項期待以久的戶外活動;恩雨事工亦緊接在剛過去四月底完成的「恩雨之聲35週年感恩慶典…
電台 : 胡家亮牧師 (平靜安穩的心)
在俄烏戰事爆發剛開始,正在烏克蘭的胡家亮牧師,經歷了一次從未遇過與同胞退避後方的體會。這次經驗讓他在生命中更明白自己要作的事,也對信徒及尚未認識主的人一個清楚生命的指引。中華文化系列【一脈相承】,是次分享 “中華民族的良心(2) ”。
父子情 – 離別
【父子情 – 離別】 期盼的一天終於到了,兒子終於入大學了,雖仍未成才但心中卻認為成才在即,為兒子快成才而沾沾自喜。意想不到的是喜中原來有憂,樂中也有淚。 今天一早為兒子打點一切,全家人送他到離開一小時多車程的大學,心情有點像古時送子上京赴考一樣,雖未大鑼大鼓,但也街知巷聞。送別之餐會,長輩之紅包,親友之賀禮,祝賀之說話有點應接不暇。兒子愈吃愈「重」,一方面是身體重,一方面是心情重,因為禮已收便不能有負眾望,必要衣錦還鄉。無人可擔保成敗,但食物既已落肚,禮物亦已收下,只有盡力而為。 在宿舍安頓一切後,在校園內停留了一段時間,嚐了校園中的食物,參觀了兒子上課的地方。我和太太特別留意兒子回家的巴士行程表,與太太研究他若要回家,可以坐哪班車,又可以坐哪班車回校。終於,離別的一刻到了,從宿舍下來,兒子陪我們走到停車的地方,一一擁抱後我們便上車。他出奇地要求我送他到校園的另一邊,十七年來送他到過無數地方,這次又怎會推搪。過去,很少迷路,這次不單迷路,還迷得甘心樂意,心中希望大家能相聚多一刻。終於,到了兒子下車的地方,再一次送別,目睹兒子的背影漸漸拉遠,心中起了一陣酸味,很難受的離別之痛湧上心頭。 記得十多年前第一天送兒子到托兒中心,可愛的兒子,面很圓,純真可愛,把他放下後,心中便有同樣的離別之痛,心中不斷想兒子會如何?習慣嗎?能吃嗎?能睡嗎?與其他小朋友的相處會如何?老師會對他好嗎?我即時成了「問題」父親,明知沒有答案或明知無補於事,但就是禁不住自己的心要問,也禁不住自己的心在痛,目睹小小的背影,離別之痛有增無減。 又記得四年前為了讓兒子進入一間較好的中學,我和太太仿傚孟母三遷,搬至一間中學的校區內,但同時,兒子便進入一個完全陌生之環境。當時十三歲的他,一個人背着背包,雖是兩分鐘的車程,第一天上學我還是送了他一程。還記得他頭也不回便走進學校,自己以為他很瀟灑。當天我和太太也沒有上班,在家中油漆。想不到他中午便一個人走回家,在家中吃由學校帶回的午餐,吃完午餐,時間到了,他要自己走回學校,看着他的背影,很想陪他走,但最後還是讓他自己上路,人影漸遠心漸痛,只有回家專心油漆,待他回家才一訴「相思」之苦。 從大學開車回家前,給兒子發了一個短訊,「 I miss you. 」(記掛著你),他也即時回了我一個短訊「I miss you too.」(我也記掛著你)。 回家路上,一向「多言多語」的我沒有話,只有想,想起十多年前送兒子到托兒中心,四年前送兒子到中學,想著想著,離別的痛引出了離別的淚。當時車外正下着雨,真應景,一小時多的車程很累,是懷念兒子的心很累,一回到家中,馬上再傳上一個短訊給兒子:「We’re home, miss you.」(已到家,記掛着你),他也很快回了一個短訊「I still miss you.」(仍記掛著你)。自己再也忍不住,走進洗手間哭了一場,真的是淚流滿面。走進臥房,見太太在休息,對他說了一句「捨不得兒子」後邊抱着她又哭了一場。離別真的很痛,痛是在痛,但自己也高興自己痛,因為痛表示有情,有些人或許比我瀟灑一點,但離別之痛只是表示父子有情。 相信這種痛不會持續不停,但掛念的心會持久不變,人離別之痛在於離別之前,人若在離別前沒有愛,離別時又何來痛,愛得深便會痛得切。痛在表面上是人要避免的,但因愛而有的痛卻是人應追求的。人要做一種因愛而痛的人,不要做不愛又不痛的人。愛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基本需要。 我會天天期待兒子回家的一天,離別時愈痛,重聚時愈樂。離別之痛是基於離別前的相處,也會影響離別後的重聚。《聖經》中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詩篇127篇3節)。我感謝神賜我使我心會痛的兒子,使我明白也體會愛。願世上父母能痛愛兒女,珍惜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候,以致日後他們不需要我們的時候仍會珍惜我們。「兒子,我們仍掛念你,等你回家!」 反思 珍惜眼前人, 不是為了日後有離別之傷痛, 而是為了有美好的回憶。 文: 徐武豪博士 [摘自著作「豪筆留情」] 。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電視 : TV1685 三五成群 福音結盟
三十五年來,恩雨之聲走過曠野爬過高山,沐浴陽光也被雨水滋潤,不論環境如何變化,不變的是身旁一直陪伴著許許多多同心同行的朋友。在這樣一個歡慶感恩的時刻,我們也特別邀請到關心妍姐妹和高銘謙牧師一起來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