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bem.org Admin
Featured Video Play Icon

電台 : 周藹怡 (創意的祝福)

畢業於商科學院的周藹怡,沒有在畢業後進商界發展,卻在不同的工作中體會當中的難處及需求,而重要的是她總是全程投入、待人以誠。公餘的她以教導他人勞作手藝來發掘自我;想不到卻為他人帶來了心靈醫治的果效。神在她生命的帥領是她不曾置疑的。中華文化系列【一脈相承】,是次分享 “皇矣上帝”下篇。

闖出又新又活的路

闖出又新又活的路

【闖出又新又活的路】 承接二月份的文章「重新出發」,如何在主裡闖出又新又活的路? 「就是藉着他(耶穌)給我們開的路,這條路又新又活,穿過了幔帳,這幔帳就是他的身體」(希伯來書十20) 。因著主耶穌死在十字架,獻上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藉着耶穌基督的血,信徒得以坦然無懼地來到神的施恩寶座前,可以蒙憐恤、恩惠、及隨時幫助。這是主耶穌為人開的又新又活的路。 因近日的新聞信息: 1. 香港疫情嚴峻,導致多方的短缺及需要 2. 俄羅斯攻打烏克蘭的驚駭消息,戰火做成的傷害令人慘不忍睹、生靈塗炭 3. 還有不同地方的天災,好像地震、水災等 內心感到無能為力,被負面情緒困擾,導致失眠及思想逃避現實。如何從負面情緒闖進另一條路,有心有力為己為人祈禱,重新得力? 2022年3月2日是基督教教會年曆的「聖灰日」。「聖灰日」原來意思是記念我們本是塵土,末後也歸回塵土。「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二7) 人本是塵土,神以祂的氣息吹進人的生命,因此人沒有可誇的。神當受眾人尊崇、敬愛。「聖灰日」後四十日(主日不計算在內)是「預苦期」/「大齋期」,「預苦期」最後一個主日,是教會傳統稱為「棕枝主日」(Palm Sunday),接續就是復活節 (四月十七日)。在「預苦期」間,我參加了40天靈修及「聖經中的約」主日學,重溫主愛,在心境意念裡,進入又新又活的路得著平安。這絕對不是「躺平」(即是對現今所處的生活狀況,採取消極放棄的態度)。倒是認同不論活在哪個世代,都有不同的挑戰及學習,縱然生活有數不清的無奈無能,似乎絕望;最重要是不要在「死胡同」中打轉、或堅持於某角度的思維。在「預苦期」信徒也可以選擇:禁食、放開一切意念下放鬆、深呼吸、默想聖經金句或聖詩,心態上嘗試從另一角度去看今天,不批判或抗衡,重尋正確的理念下謙卑在神面前,依靠神的恩典積極去做可以做的,不論成果,認定神是萬有的主,惟有衪是人的山寨盾牌,不論任何人都可以躲在祂翅膀下得到庇蔭,將經歷轉化成歌頌讚美。 「住在至高者隱密處的,必住在全能者的蔭下。我要向耶和華說:『我的避難所、我的山寨、我的上帝,你是我所倚靠的。』他必救你脫離捕鳥者的羅網和毀滅人的瘟疫。」(詩篇 九十一1-3) 感謝神!靠著聖靈和神話語的能力,領我從諸般煩憂下,心靈得安寧,重尋正確的理念;世界上的殺戮只能夠殺身體,不能能夠殺靈魂,現在目睹的權勢及擁有只是霎那之間,看不見的才有永恆的價值;主耶穌至今仍然活著,認識神更多,可以了解自己深藏心底的黑洞:孤獨感、恐懼感的情緒。我們在神恩典下踏上另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心境的捆綁下被釋放,自由地生活,實踐及順服神在所處的光景下要做的事情,切切為有需要的群體代禱,堅定相信及為主耶穌作見證,榮神益人! 文:胡孔雪儀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一個漁夫的考驗

從口罩到一點點的做人道理

【從口罩到一點點的做人道理】 卑詩省在三月中已取消了口罩令,市民在公眾地方或室內已不用再規定戴上防疫口罩。當然,市民可自行選擇繼續戴上口罩與否,政府也鼓勵人繼續配戴,只不過已非法例要求而已。但筆者相信很多人都會像我一樣,為安全起見,仍會戴上口罩一段日子,甚至很長日子。 筆者有一個很個人的體會,跟讀者你分享一下。假若你跟一個陌生人或初認識者碰面或對話(當然,你只能看到他或她的雙眼;他或她的整個面貌長相如何,你只能想像或「聯想」,從他或她的雙眼聯想其相貌如何),而後來又有機會(例如對方吃飯時除下口罩之類)一睹其真面貌。一般而言,是你想像或聯想起的相貌好看一些,還是其真貌好看一些?從兩年前開始戴口罩之日子開始,我自己的體會,很多時是我想像中的好看一點、英俊或美麗多一點點。當然,一般而言,不會是太「失望」,但通常有一點點的落差。我想,如果不是要戴口罩,掩蓋了鼻與口,大概我也不會先因對方的雙眼而覺得對方好相貌或非常美麗,或說,我就不會先留意對方的雙眼。 不知你的體會又是如何? 大概各人體會也有所不同,心理學家大概可按此來區分不同人的性格思想。 我只是奇怪,為何我會有如此體會?是因為一般人都是最美在雙眼,所以我會想像該人面部其他部份也應一樣美麗 ?雖然這常是事實,很多人都以雙眼為最好看,但我認為這未必是主要原因(對不起,我似是在分析自己的心理狀態)。更可能的情況,是「想像中的事物常常比較美麗甚至完美」,就如你我到了一些已盼望到訪多時的名勝景點,很多時都容易有「不及想像般的美麗」的情況(當然,我們易被旅遊書或雜誌相片誤導,也是原因之一,但大概這不是主要原因)。 由此我聯想起一點點的做人道理。很多時我們在跟一個人初認識時,常常容易會把焦點放在他或她外形或行為上的點點缺點之上,例如其不太整齊之牙齒、太厚的嘴唇之類(若那人特別英俊或美麗,則作別論),而忽略了該人的其他優點(至於「以貌取人」,又是另一個課題了)。往往要在相處了一段日子後,才開始留意或欣賞他或她的優點,但這樣其實已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我們與人的相處。 所以,我常常勉勵自己,不要先入為主,倒要在初相識新朋友時懂得留意並欣賞他或她的優點長處。上帝所造的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的精心創造,也都總有他或她的長處與短點,不會完美無瑕,也少有一無是處、全然乏善可陳的。 另外,總有一日(除非配戴口罩成為天長地久的一回事),你和我都會遇到一種情況,就是你不配戴口罩,而跟你談話的新朋友或舊朋友卻仍戴著口罩;又或是你仍配戴口罩,而他或她卻不戴口罩。我和你又應持著怎樣的態度?希望我們都能處之泰然,不被口罩成為人與人之間交流或交友的隔膜所在。 文: 禤浩榮牧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一個漁夫的考驗

一個漁夫的考驗

【一個漁夫的考驗】 看過一本有關 “斷捨離” 的書,講述日本人善長整理家居, 定時除掉不太實用的物件,留下真正適合自己的東西 。活在當下,擁有太多未必是福氣。當物質過於豐富, 人容易反被束縛。要做到適可而止、懂得 “節制”,實在不容易 ! 從聖經人物中, 我對節制有新的感受。彼得是個坦率的人 ,但有時急性子。 他跟隨耶穌時曾自誇不會離棄主,其後三次不認耶穌。 主耶穌對彼得的性格瞭如指掌,為堅固彼得的信心,已為他禱告 (路22:32~34)。一個衝動魯莽的漁夫,靠著主耶穌的禱告被鞏固得力。耶穌亦為其他門徒禱告, 包容他們的缺失 。今天或許,我們在性格或事情上,有放不下的執着,基督都是隨時的幫助 ! 主耶穌在復活後,三次問彼得 “你愛我嗎” ? (約21:15~17), 我相信這問題,是讓彼得真正反思。 愛主不單是跟從祂,而是在行為和性情上有所轉變,為主做美好的事。其後彼得接受傳福音的大使命,成為教會的磐石支柱 (加2:9) ! 懂得愛主的人,必會愛自己、愛別人、愛護這個世界。 愛讓人成長,令人更有生命力和勇氣接受有意義的考驗。 彼得曾勉勵使徒,神如何陶造他的性情。其中提到節制的是「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 ; 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彼後1:6節) 。節制是對自己的要求。忍耐是對別人和身處逆境中,作出理解和包容的態度。尤其在這爭拗不安的世上,人若靠著基督,面對種種不快、少動氣多包容,並學習愛神愛人。這樣,便可為世界增添一份和諧平安,你願意接受這個考驗嗎 ? 文:東尼叔叔(特約自由寫作人)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在壁爐裡的木燃聲

在壁爐裡的木燃聲

【在壁爐裡的木燃聲】 在荒漠甘泉靈修中看到兩篇「樂音」的故事。 在一個寒冷的晚上,作者獨自坐在黑暗寂靜的客廰裡,心裡憂愁,不斷地自問說:「為什麼神如此待我呢? 為什麼祂一直把銳利的痛苦加給我呢?為什麼祂用我的軟弱來攔阻我去事奉祂呢?」 忽然她聽見一聲清幽悅耳的樂音,很像知更雀的歌聲,跟着又是一聲,她周圍察看是否有鳥兒走進來,很久才發現,原來是壁爐口一根橡樹枝,正被猛烈的火焰焚燒著,從裂口中發出那個好聽的音樂來!此時,她有一些感想:當這根樹枝嫩綠青翠的時侯,許多歌鳥遊歇其上,唱出美麗的調兒來,神就把那些歌聲收集起來。後來它漸漸老了,樹枝漸漸硬了;那聲音便永久被封住在裡面了,直到猛烈的火焰燒毀了它的堅硬,久囚的音樂才被釋放。 神用痛苦的火焰來燃燒我們,原是要從我們久寂的心中抽出讚美的歌聲來,叫我們的神得著榮耀!如果沒有火的催逼,恐怕我們很像這根橡樹枝:老、冷、硬、麻木,我們不會發出讚美的聲音來。她心裡明白過來,得了安慰,煩惱的問題也得到了答案。 很多時,我們在平靜安穩時,不會奏出幽美的人生音樂來;一旦遭遇了狂風暴雨,震人心絃的心曲便會出現! 我又看見了另一張圖畫:一個善奏古琴的琴師,很寵愛他的古琴,常抱在懷中,和它相依為命。可是當他要調整弦音預備演奏時,他的態度是360度改變。他把它緊緊握住,用力地在弦上轉動…弦立刻震顫,好像是驚痛之下的戰慄;他側耳細聽覺得弦音粗浮,還未準確。於是他把弦再絞緊;彈撥再三,直等到它能發出柔和準確的聲音為止。他臉上纔露出滿意的笑容,再拿起古琴彈奏悠揚絕倫的樂曲。 其實上帝也是如此待衪的兒女,祂愛你遠勝琴師愛琴,祂發現你的聲音,仍是咒詛和怨言,祂只得絞緊你的心弦,再撥、再彈,直等到你的聲音是讚美、感謝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是成就禰的意思」(路廿二42),這是上帝所最喜聽的音樂。 大衛一生充滿苦難,卻使他的古琴發出更悅耳的音樂來,他的遇險使他發出「感謝和歌唱的聲音」來(以賽亞書5:3) ;他的詩篇直到今天仍能叫許多軟弱信徒得到幫助,叫天上的父神得到快樂。 讓我們在黑暗中讚美神!這種經歷不易過也不是我們所祈求的,但試煉越深,我們的歌聲會唱得越高。我們不只要忍受神的旨意、 揀選神的旨意、遵行神的旨意, 並且要用讚美來歡迎神的旨意。 文: Ruby Chan, 音樂治療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App 下載區

SOBEM App 下載區 Icon

社交媒體

訪問我們的 Facebook 頁面 Visit our Facebook Page   訪問我們的 YouTube 頁面 Visit our YouTube Channel   發電郵給我們 Emai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