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bem.org Admin
禮儀

禮儀

【禮儀】 人只有外表的善,缺乏內心的善,就是假冒為善,是聖經中所講的法利賽人。人只有內心的善,缺乏外表的善,就是只有信心,沒有行為,這樣的信心是死的。聖經常常認為內心最重要,所以人人要悔改,接納基督的拯救,在內心有本質的改變。但聖經也認為﹕不可忽略外表,所以就定下兩個禮儀﹕一個是水禮、一個是餐禮;這兩個外表的禮儀不單是教會的傳統,且是基督親自設立的,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和遵守。 第一﹕水禮。有的教會認為要跟隨聖經固有的形式,行禮時全身入水,稱為浸禮。有的教會認為可以採取比較方便和實用的形式,行禮時只用水灑在頭上、或滴在頭上,稱為洗禮。各教會需有不同形式的水禮,但最重要的乃是緊記聖經的教訓。羅馬書6章4節說﹕[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耶穌基督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 ]。我們信靠基督之後,應該有一個榮耀的生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要與基督同死、同埋葬;新人和新人的行為要與基督一同復活,活活潑潑的顯出神的榮耀,水禮就是表明這個意義。 第二﹕餐禮。餐禮就是用擘餅來記念基督的身體,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破碎。用葡萄汁來紀念基督的寶血,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流出。一般的教會每月舉行一次聖餐。有的教會每週或每季舉行一次、有的教會每年舉行一次;有些用自己所製的無酵餠、有些用普通麵包、有些用購買的小餅;有些用葡萄汁、有些用葡萄酒,有的只用一個大杯,有的分用許多小杯。但最重要的乃是緊記聖經的教訓。哥林多前書11章26節說﹕[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來]。 已經信靠基督、接受水禮的人,應當按著聖經的教訓,常常藉餐禮紀念基督。紀念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身體破碎、寶血流出、成全救恩。 有一個貧苦的婦人,手臂患上皮膚癌,必須將許多皮膚割去,然後用別人捐贈的完整皮膚補在傷口上。兒子來看她,她要求兒子將皮膚割下送給她,兒子拒絕說﹕[怎麼可以剝我的皮呢?不可以、不可以]﹗ 她沒有法子,只有悲傷地哭泣。一位基督徒護士看見了十分同情她,並願意捐贈自己的皮膚給她。手術完成了,婦人的手臂慢慢的痊癒。有一天,貧苦的婦人換紗布後,又哀哀的哭起來,人問婦人說﹕[發生什麼事呢]?她說﹕[當我看見這塊白嫩的皮膚時,就想到那護士小姐愛我,竟把自己的血和肉都給了我 ]﹗ 基督徒按時參加餐禮,就是記念主將祂的血肉給了我們。當擘餅飲杯、謹守餐禮時、仰望十字架,心中自然得著極大的激勵與感動。 最後,基督耶穌要求接受水禮,先鋒約翰表示自己不配給基督施行水禮,基督怎樣回答呢?[你暫且許我,因為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 祂接受水禮,從水裏上來時,天開了,天父作見證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水禮是一種義務,是每個基督徒必須盡的義務。誰比基督耶穌更強,可以不接受水禮呢? 在基督被釘十字架的前夕,祂設立餐禮。擘餅遞給門徒說﹕[這是我的身體,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又把盛有葡萄汁的杯,遞給門徒說﹕[這是我的血,你們要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基督設立餐禮,難道不是必須的嗎?基督徒當緊記﹕[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就當遵祂的而行]。 文: 麥希真牧師 [幸福人生]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Featured Video Play Icon

電台 : 袁鍾少梅&呂宇俊 (勝過困境的力量)

在人生患難的境遇中,跟隨主的人便顕出了信靠的真實力量;袁鍾少梅在兒子離世及丈夫病患的事上便顯出了那份主掌權的信靠,而與他們共渡困境的呂宇俊傳道,也同證著主的信實在他們的境遇中。中華文化系列【一脈相承】,是次分享總結篇;[中華民族的盼望]。

恩情儀式

兩個維繫夫妻關係的秘訣(1)

【兩個維繫夫妻關係的秘訣(1)】 這次想與大家分享我在一個課程中,學習到的兩個有關維繫夫妻關係的秘訣—「恩情儀式」和「珍珠時刻」。「恩情儀式」可以讓夫妻關係的愛火常新並維持親密關係;而「珍珠時刻」可以提升主動化解衝突的動力。我先分享「恩情儀式」。 甚麼是「恩情儀式」呢?簡單來説,就是在夫婦、親子,或夫妻雙方的原生家庭固有的一些慶典儀式。例如:夫妻二人的生日、結婚紀念日、相識紀念日、孩子生日、雙方父母生日等一些紀念和慶祝的儀式;每個家庭都有著不同的儀式。譬如:除夕夜的團圓飯、農曆年的拜年、元宵節包湯圓、提燈籠,中秋一家吃團圓飯和賞月,端午節一起去觀看劃龍舟比賽等…這些都應是家庭成員習以為常的儀式。儀式還可以包括家人在父親或母親生日時的家族大團聚。這些儀式主要是讓家庭中各個成員有一種凝聚力和對家族彼此間的親密關係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恩情儀式通常有三個特點: 第一﹕它是可預測的(也會先預約好的) 這些慶賀的原因都是大家知道,有指定的日期或既定慶祝的方式,每年到了時候就會發生。譬如每年除夕、新年、節日的團圓飯,或定期的家庭重聚日(Family reunion)等。 第二﹕參與者必須彼此配合(可以説是有默契的) 例如:父母和子女或是丈夫與妻子,因在不同的城市工作而約定每天固定的時候,彼此以電話聯絡,因此他們就發展出一套「恩情儀式」。 第三﹕這個儀式有情感上的意義(心心相連) 例如夫妻結婚紀念日或生日慶祝時,總會加些浪漫溫馨的氣氛,彼此相擁而坐或是情意綿綿談起往日拍拖的趣事和難忘的事,又或者先生每次都在妻子臉上親吻一下,可以帶給他們溫馨的感覺。 在你們的家庭裡,有甚麽慣常特別的「恩情儀式」呢?下期我與大家分享我家的「恩情儀式」以及專家提供的一些能促進親密關係的「恩情儀式」秘訣。 作者:簡朱素英(親子教育資源中心創辦人)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朋友情:一把紙扇,千載不變

朋友情:一把紙扇,千載不變

【朋友情:一把紙扇,千載不變】 中國人有一句話:「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人在一生中都會有朋友,但持久不變的友情卻不多。大概二十年前,自己有機會被邀請到滿地可一間教會的營會中擔任講員,自此便認識了一群年青人。與他們交往不單使自己有年青的感覺,也使自己體會到友情的可貴。 認識他們後,每次到滿地可都會找他們聚一聚。有時候為了把握交談的機會,我們會徹夜不眠,他們稱之為「通頂!」他們若來多倫多,也會禮尚往來,找我聚一聚,無論是下午茶或宵夜,一律無任歡迎。當時彼此間也會有書信來往,不是每一個都習慣寫信,但寫給我的信我都會收藏起來,不單是為了回憶,也是一種鼓勵,因為能有這一班朋友,真好!(自從電子郵件盛行後,這些寶貴的書信來往也從此中斷,可惜!)大概在1993年左右,一次到滿地可講道,他們送了一份禮物給我,可以說是物輕情義重,是一把紙扇,上面有十二個簽名,在扇的上面還有四個大字 -「千載不變」。雖然大家知道人沒有千載,人也不可能不變,但我明白其中意義,便是大家有個心願:彼此間的朋友關係可以長久不變。 這把扇如今還放在我書房的書架上,間中會拿來看看,提醒自己有這一班朋友。人也真的會變,是年紀會變,身形會變,環境會變,正如「千載不變」這首歌內的第一句便問「誰無變?」如今,這十二人可以說是各散東西,有仍在滿地可的、有在美國的、有在香港的,絕大部份亦已成家立室,有兒有女。很高興的是,其中三位結婚時請我在他們的婚禮中作訓勉,當時的心情真的有點像自己的兒女結婚一般。 記得認識他們不久後,有一次到滿地可講道,得知他們正在滿地可負責一個年青人的電台節目,當時從他們口中感覺到他們有點氣餒,我在講道後便把握時間,抽空到電台與他們做了一輯節目。節目內容談了什麼已記不起,但當時的情景卻歷歷在目,永遠難忘。回到多倫多後,由於在幫他們做節目時知道聽眾可以致電到電台與他們交談,一天便故意在他們做節目的時候打了一個電話給他們,當聽見他們那邊驚叫的聲音,那種快樂真是難以言喻,心中只有一句話:「高興你們以我為朋友!」 每次回港,幾乎是例行公事,便是會在緊湊的行程中邀約他們中在港的幾位聚一聚。有時由於時差、由於工作,已累到睜不開眼睛,自己會不自覺地在他們面前打瞌睡,但自己知道,就算在他們當中打瞌睡不但不會不好意思,甚至還是一種享受,因為我知道我是不該在人前打瞌睡,但在他們中間可以很「自己」,無憂無慮,就算是呼呼入睡,醒後也不會面紅。 轉眼間已快二十年了,會有二十周年慶祝嗎?無論有或沒有,我每年都會慶祝,每天都會感恩,為能有這班年青人為朋友而引以為榮。人生能有幾個二十年?又能有多少個如此的朋友? 耶穌在《約翰福音》15章15節中說:「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我乃稱你們為朋友。耶穌以我為朋友,這不單是我的光榮,更是我的依靠。《箴言》17章17節說:「朋友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聖經》把朋友與弟兄作為對比,親愛的關係與患難的幫助並排而列,可見「生命誠可貴,友情價更高」有它的道理,因為人的生命中不能沒有朋友,人的生活中也真的需要朋友。 「千載不變」不是一個美麗的謊言,而是一個高尚的心願。但願天下朋友間都能彼此珍惜,讓人世間多一份溫暖,多一點依靠,以至在人生路上沒有獨行者,只有同路人。昔日的紙扇已顯得有點殘舊,但扇愈舊,情愈深;時間會使人衰老,但同時也會使友情加深。友情如同美酒,愈久愈醇;人或許會怕老,但友情卻是愈老愈好! 後記 在2011年10月有機會在香港與紙扇上其中三位慶祝二十周年,他們很有心思送了一塊牌給我,上面寫了「良師益友」。在字的中間有一個被刪去的「損」字,提示我要作「益友」,不作「損友」,朋友真誠的勸告,自必詺記於心。 反思 有哪一位朋友很久沒有聯絡, 不妨去一個電話或電郵, 你很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文: 徐武豪博士 [摘自著作「豪筆留情」]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光明與黑暗

光明與黑暗

【光明與黑暗】 歲月不饒人,年紀大了視力也漸漸衰退。日常生活有足夠光線十分重要,對我來說可避免許多小意外,做起事來心裡也踏實些,閱讀時更需要充足的光線才能看得清楚明白。不單我這個老人家,連嬰孩也懂得追尋”光”。一位教會朋友抱著兩歲多的孫女,坐在客廳黑暗的角落,孫女覺得不舒暢,要遁著光線爬行到父母亮了燈的房間。此外在加拿大的冬天,許多人患有冬季抑鬱症,原因是在冬季日照時間短,下午四時左右便天黑,接受陽光機會變少,身體荷爾蒙和大腦分泌作出相應調節因而影響人的情緒。患者感到缺乏精力、不想與人交往、睡眠出問題、食慾有變化,嚴重的甚至有自殺念頭。其中治療方法是在日間,特別是陽光充足的日子作戶外活動或者白天將窗簾打開讓室內透光,人自然精神開朗些。從以上例子說明人喜愛生活在光底下,這是很自然及必需要的事,沒有人喜歡生活在黑暗中。 光既然對我們如此重要,那麼神在這題目上給我們什麼啓發和訓示?神創造光,創世記1:3―4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光”在神的創造裡有雙重意義,實質上祂供應光給我們以解決日常所需;屬靈上祂藉著聖經給予我們屬靈的光,好讓我們明白他的旨意,引導我們一生行在光明正道上,所以在實質及屬靈上神是光的源頭。約翰褔音8:12「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主耶穌勸勉我們要作光明之子,祂的話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跟從祂,縱然前面的人生路有許多未知的事,但有祂的亮光在心中照耀,就令我們有平安穩妥的腳步向前走,那怕遇到生命中的逆境。 光明的反面是黑暗,黑暗是屬於魔鬼的,黑暗容不下光。約翰福音1:5「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在真實的世界中,黑暗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當人活在黑暗裡,因看不見東西便容易誤入歧途或迷失方向。魔鬼用各樣的方法引誘我們落在黑暗的網羅中,犯罪離開神,與神生命隔絕。約翰福音3:20「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 人活在黑暗裡、罪惡中,結果換來的是永刑,就是被神定罪而承受永恆的刑罰。啓14:10-11「這人也必喝神大怒的酒,此酒斟在神忿怒的杯中純一不雜。祂要在聖天使和羔羊面前, 在火與硫磺之中受痛苦。他受痛苦的煙往上冒,直到永永遠遠。」 作光明之子或作黑暗之子到了人生終結結果截然不同,作光明之子可進入神的國度裡享受天國的福樂;作黑暗之子卻在地獄裡受火刑。 文: Sally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App 下載區

SOBEM App 下載區 Icon

社交媒體

訪問我們的 Facebook 頁面 Visit our Facebook Page   訪問我們的 YouTube 頁面 Visit our YouTube Channel   發電郵給我們 Emai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