犠牲的愛
【「己」的真義】
賈艾梅 AMY CARMICHAEL (1867 – 1950)奉獻一生於宣教事工,在印度拯救及養育了很多被暴虐的小孩子,被很多印度人稱他為「艾瑪」,意即母親。她在文壇上亦有一定成就,寫了三十五冊書及無數詩歌。以下是她一本小詩集《若 IF》裡面其中之一首:
《若我的「己」管轄了我,若我所有的思想環繞著「己」旋轉;若我的「己」佔領了我整個人,以致我的心靈難得有一刻脫離自己。那我就還是絲毫不懂加略山的愛。》
「己」,縱貫著整個人的一生。
研究心理學的學者認為,嬰兒出生時大聲喊叫,目的就是告訴人:我在這裡。「己」便出現了。自此之後直至人離開這個世界。人,有意無意之間都將「己」放在顯著的位置。你還記得你小時候會因為父母及家人對你的某一次忽略而感到不開心嗎?人在人生路上,無論在何種環境、年代、角色,「己」從來都是獨佔鰲頭。相信有一個例子經常被人引用:當你拿到一張團體相片,你的目光首先是尋找你在那裡,跟著便是看自己拍得好不好!這正是人尋「己」的證據。
可是,「己」亦是人不開心的最大根源。
「己」的特點是個人的私有珍藏,沒有人願意將深處的「己」公開。正因如此,沒有一個人可以清楚知道別人的真正期望。當一個人的心願無法得到滿足,不開心將會是無可避免的事實!
不過,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而尊重自己亦不見得不是一個正確的人生觀,那麼在人生路上可以如何平衡呢?上述的詩最後一句中的「加略山的愛」便是讓人的「己」得到釋放的途徑。
「加略山的愛」就是聖經裡面耶穌基督對世人的愛。耶穌所表現的是 – 祂愛世人超越一切,甚至為此犧牲。雖然人無法做到為人犧牲,但我們總得學習愛別人,同時學習將別人的位置擺放在自己之上。當人的「己」不再成為主角,人便會從「得失」的綑綁釋放出來,人不再被情緒左右的話,內心便會感到喜悅和平安。
文:楊景釗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