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情 – 餵養

母子情 – 餵養

母子情 - 餵養

【母子情-餵養】

每逢我(筆者)的生日,想起的不是生日蛋糕,也不是生日禮物,而是我的母親 – 陸瑞英女士。出外領會時,間中有人會好奇地問我從哪裏來,有時候我會調皮地告訴他們我是從我母親那裏來的!是的,母親懷胎十月,把我帶到這個世界。我母親沒有受過太多的教育,也沒有什麼社會的經驗,她,有的也是最寶貴的便是母愛。
母愛的表現可以有很多方面,我母親有的其中一種表現便是「餵養」的愛。從小到大,自己最難忘的便是母親的廚藝。一家八口口住在四百多呎的房子,廚房之「大」可想而知,但除了平日三餐外,過年過節,母親總可以在「小廚」中發揮他「大廚」的功力。他不單可以把飯桌的桌面擺得滿滿,也可以把一家七個人餵得飽飽。為何一家七個人呢?因為她總是在廚房與飯廳間跑來跑去,加菜添飯,一家七個人無論如何叫她,她總不肯坐下,有點不到黃河心不死,務要見到我們吃到不能動彈才心滿意足。
十七歲我便移民加拿大,每次長途電話中母親總會問一句:「吃得飽嗎?」或「有吃的沒有?」1976年回港時,我不經意地對母親說了一句「我喜歡喝可樂,喜歡吃雞腿。」自此之後的每一天,沒有一餐沒有可樂與雞腿,有時暗示甚至明示母親要「適可而止」,但他總是「欲罷不能」。母親很簡單,他只想投「兒」所好,要兒子開心,望兒子滿足。天下母親不都是應該如此嗎?
*母親很簡單,她只想投「兒」所好,要兒子開心,望兒子滿足。
終於母親在1988年移民到加拿大。為什麼?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因為她的兒子要成家立室,由於父親也早已退休,於是便決定移民。來加之後,有一段較短的時間一起住,之後便搬至同一座大廈,他與父親在七樓,我和太太在十一樓。母親雖移民加拿大,但她在香港時的本色與母親的天性一點也沒有改。每次到她家,他總會第一時間從雪櫃中拿出餸菜,若沒有,也會馬上煮一碟小菜要我吃。若我一不小心稱讚某一道菜,那一年便會常吃常有,綿綿不絕。有時候要出門,一開門會發現有盒食物放在門口,心中有數,又是住在七樓的母親的所作所為。母親既是如此,作為兒子的也要加以配合,每次到母親家必會留肚,以便滿足母親的一番心意;每次出門必要低頭,以免一腳踏在母親的心血美點上。
來加拿大以後,母親那一句「吃得飽嗎?」或「有吃的沒有?」仍然常常掛在嘴邊。我的調皮本色也沒有改,我會在他面前轉一圈說,「一個170多磅的大郵筒,你說有吃的沒有?」我母親看完一遍後(事實上是我轉了一圈)便會露出滿意的笑容,然後又拿出一點食物要我吃,真是「死性不改」。
隨着年紀大了,母親不再煮太多,而是會拿零食或水果甚至飲料作為代替,無論如何,總要有點東西給我入口。母親便是母親,一生為母,終生為母。母親如今住在老人大廈(父親住在旁邊的老人院),有時候陪她喝喝茶,她已很心滿意足。一次與母親出外吃飯,聽見她的一番偉論,至今仍回味無窮,這篇偉論我稱之為「陸瑞英女士晚年治身格言」:
有人接送不要走路,
有人代勞不要動手,
喜歡吃的要多吃點,
結帳之前要走快點。
我為何如此調皮,相信是由於我母親的遺傳所致。母親是一個很簡單的人,只求兒女生活安定,吃得飽,穿得暖,對兒女也沒有什麼要求,沒有期望什麼回報,這是母愛,是偉大的母愛。
在[箴言]31章10-31節中,輪到才德的婦人,其中15節中提到: 「未到黎明她就起來,把食物分給家中的人。」這就是我的母親 – 陸瑞英女士,在我眼中她是一位才德婦人,最重要的是她是我母親! 母親,謝謝您,把我餵得肥肥白白!
*在我眼中她是一位才德婦人,最重要的是她是我母親!
作為父母者,我們所作的,所沒有作的,兒女都會記在心中。願意我們都盡為父母的本分,作該作的,也不要作不該作的,讓兒女可以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以致我們為父為母的,日後可以引以為榮。
有父母者,也不要忘記父母的恩情; 縱然父母無所求,兒女也不單要紀念昔日養育之恩,且要有記掛父母之情,有恩有情,才是合情合理。
反思
有兒女的,要盡父母養育之責;
為子女者,要盡孝順父母之道。

文: 徐武豪博士 [摘自著作「豪筆留情」] 。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分享平台: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App 下載區

SOBEM App 下載區 Icon

社交媒體

訪問我們的 Facebook 頁面 Visit our Facebook Page   訪問我們的 YouTube 頁面 Visit our YouTube Channel   發電郵給我們 Emai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