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蹟奇事

神蹟奇事

神蹟奇事

神蹟奇事

感謝讚美神!祂使用清早靈修、小組分享、崇拜信息、及聖經綱上課程,照明我心底的黑暗,揭開盲點,領受神的慈愛和輔導。

在靈修文章裡,導師重申何謂「神蹟」呢?「神蹟」是上帝的工作,包括超自然、或平常到不為人知的作為。耶穌在世上的時候,神蹟主要目的是顯出耶穌的榮耀,門徒及信徒因看見神蹟奇事,就相信了。門徒當時的信只是一抉擇,未必有全面的認知。直到耶穌死在十架上,才顯出上帝最大的榮耀。耶穌復活後,信徒對耶穌的信就全然改觀。耶穌死在十架上,三天以後復活向信徒顯現,之後昇天坐在父神右邊,所有罪人向主耶穌認罪悔改就可以得拯救,信徒經歷「水和聖靈的洗」,可以進入神的國。主耶穌賜下聖靈與信徒同在,除了作我們得救的印記,也引導我們憑信心使生命成長。因為主耶穌的救贖,我們可以隨時奉祂的名祈求,祂也為我們向天父代求,我們要相信、懇求、和順服祂,神蹟並沒有停止。
昔在今在永在的神沒有停止工作,只是人未必察覺,很容易將上帝的恩典視為理所當然。我的身、心曾行過死蔭幽谷,能活到今天,是實實在在的神蹟,提醒我時常不住感恩。這並不代表我對主耶穌的信是根基穩固,我仍然有心底的陰暗面。由於省政府頒布長久的「留家令」,與家居以外的群體缺乏實體接觸,好像被困在牢籠裡,自我形象因而被蠶食,感到好像流離失所一般。神使我省察自己對目前的變動、危機、和創傷產生「恐懼」,恐怕失去健康、倚靠、擁有、和夢想。因著這恐懼,使我對現今情況的洞察力變得模糊,迷失方向。記得在教會小組分享近日全球疫情的時候,尤其是印度因疫情嚴峻導致醫療系統近乎崩潰的邊緣,以及來自各方面的死亡訊息,各人自然難過。我當時感到心情低沉、哀傷;有弟兄問:這時我們要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及延伸主耶穌的愛?有姊妹回應,在無奈中仍要肯定神同在,我們可以隨時憑信心向神祈求,順服祂,平安必定會依照祂的應許成就。最後大家有為不同群體、及個別需要祈禱。

翌日,崇拜信息重申聖靈充滿和恩賜,使用恩賜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下,仍然可以傳遞主耶穌的愛,這是我們心中的創傷被醫治、及見證神恩典的機會。廿年多前神領我參與「恩雨之聲」電話關顧事工,當年我僅有關心人的熱誠,完成訓練班後便馬上開始當值。去年三月封城開始時,牧師及一位資深電話關顧的姊妹,邀請我一起在教會啟動電話關顧事工,大家都是處於困惑的環境裡,電話關顧團隊要「聆聽」來電肢體或者朋友的需要、及說當「說」的話,然後為對方祈禱。我自覺無能,但我相信可以靠聖靈充滿去行這事。

電話關顧員需要有「同理心」去「聆聽」對方深層的需要,「同理心」 是要站在對方的環境去思考,在有眼神接觸及觀察身體語言的環境下,「同理心」比較容易掌握。可是在電話聽筒裡,只可以單憑耳朵聆聽對方言談,達到「同理心的聆聽」,難度頗高。在電話關顧事工對有需要的群體延伸主愛,正是榮耀的神的工作,我們都是祂的用人。每次在當值時段電話鈴聲響起的時候,我內心會即時背誦詩篇121:1-2「我舉目觀看群山,我的幫助從哪裡來?我的幫助來自創造天地的耶和華。」群山或知識都不是我的倚靠,唯一肯定的倚靠是上帝,我就在心默默禱告的時候拿起電話聽筒,靠著主與來電者通話,能維持事奉至今天,實在是神蹟。現在每次於「恩雨之聲」電話關顧當值的時候,我必定帶領團隊以祈禱開始,懇求聖靈充滿當日參與事奉的每一位,有著平靜安穩的心去聆聽來電者的需要,作出合適回應。同樣,我也不住為教會的電話關顧事工祈禱,願神蹟光照需要群體!

至於在電話或日常的談話,雅各書1:19「我親愛的弟兄姊妹,請記住:每個人都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在聖經綱上課程中,講師不是從行動的速度去闡述這經文,乃是從態度方向去解讀。在電話及日常生活交談中,要有同理心聆聽,並且避免衝動,講合宜的說話,讓接收者感受平安。一年有多的「留家令」,人生活變得枯燥,言談間很容易彼此踐踏,我們要勒住自己的舌頭 (雅各書1:26),以弗所書4:29「一句壞話也不可出口,只要隨着需要說造就人的好話,讓聽見的人得益處。」求聖靈充滿,幫助我們隨時可以說當「說」的話。

我相信神仍然在領。感謝神!當我們細心觀察,便可看到祂的神蹟奇事,祂使我經歷拯救和更新。哈利路亞!

文:胡孔雪儀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分享平台: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App 下載區

SOBEM App 下載區 Icon

社交媒體

訪問我們的 Facebook 頁面 Visit our Facebook Page   訪問我們的 YouTube 頁面 Visit our YouTube Channel   發電郵給我們 Emai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