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而行】第二回:疫情下的得与失

【逆风而行】第二回:疫情下的得与失

疫情下的得与失

[逆风而行] 第二回:疫情下的得与失

肺炎疫情肆虐下,我们过著「非常时期」的日子,生活失了常态,真希望找回一点「日常感」,就是一份习惯、熟识和可控制的感觉,否则我们会失去方向、目标和存在感。在疫下,我们看见很多「失去」,例如失去了生命;日常生活改变;难跟亲人朋友见面而疏离;失去工作和收入;失去一些想做的活动,甚至影响举办重要节庆或奥运会等。

以下是我最近遇见过的「失去」例子。

「我每天只想抱头大睡,不愿做任何事。」一位硕士生在电话中对我说。 他呆望堆积如山的功课,提不起半点劲。他发现生活失去了一个框架,如同失去了焦点和方向。眼见死线一日一日接近,内心的焦虑就愈来愈大,动力反而愈来愈少。动力哪里来? 往日他有同学同行,但今日与人的隔绝,令他完全失去支持和动力。

「我仿佛失去了整个学年,无法讨回。」一位中学生沮丧地说。大部分同学都无心向学,逃避网上课程和功课。他却心想失去了一整年学习,俨如耗了一年的青春。他最害怕别人问「你做过什么?」 因他完全想不到一件有意义的事,活着变得没意义,失去一份存在感。

「孩子为了打机废寝忘餐,怎办?」我在网上接触的家长感到极之不愤。当家长上班,孩子也通宵达旦地打机。有些家庭更变成困兽斗。原有的家庭矛盾一触即发,误解没解,分歧仍在。这时候很多家庭失去了实际和心灵的空间,大家渴望走出去透透气,过过冷河,方能回气面对家庭张力。

我们可能并非遇上重大失去,但也逃不过大大小小的失去。

心理学家 David Kessler 提出一种失去叫「预期的痛失」(anticipatory grief)。Anticipatory 的意思是对前面的预期和预料。人感到肺炎病毒无法揣测和控制,对性命和生活失去「控制权」,仿佛感染一种集体性「心理病毒」。这病毒使人焦虑,甚至变种成为争竞、歧视、失控和疯狂。

面对失去,我们可以如何?我们要反思「失去」的同时,要重新检视生命中谁重谁轻,就是重新排列生命中的优次。我们总觉得最理想是 – 什么都不要失去,但这并非现实。

不如重新学懂优次,什么对自己真正重要呢?成绩、成就、金钱、财富、衣物?还是关系、成就感、尊严、跟神的关系?我们要反省,究竟有什么可以轻易被夺去?又有什么却不是?我们要保留什么,珍惜什么?

经过这个重新排列生命中的优次,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自己、关系和目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我们以为「失去」之时,却可能是新的机会去得着更丰盛、更重要的东西。

文:伍咏光 (香港心理及家庭治疗师, 前突破辅导中心主任)

恩雨生命关顾热线: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祷区连线: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分享平台: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App 下载区

SOBEM App 下载区 Icon

社交媒体

访问我们的 Facebook 页面 Visit our Facebook Page   访问我们的 YouTube 页面 Visit our YouTube Channel   发电邮给我们 Emai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