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bem.org Admin
神的慈愛

神的慈愛

【神的慈愛】 聖經從開始直到結束都不斷記載神的慈愛。神是愛的源頭、神是愛的開始、神是愛的高峰、神是愛的終極﹗聖經說: 「神就是愛」 (約一4:8) 要認識神,必須認識神的慈愛。一個人若不知道神的慈愛,就是不認識神了﹗ 在聖經中,耶穌基督論到神的慈愛有一句最簡明、但最深刻的話記載在馬太福音5:45 「神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你是好人嗎?神賜給你美麗的陽光;你是壞人嗎?神也同樣賜給你美麗的陽光;你是義人嗎?可以令受滋潤的雨露;你是不義的人嗎?也可以同樣領受滋潤的雨露。神的慈愛是博施濟衆,人人有份的。不分性別和種族、不分智愚善惡,都同樣可以得到神的慈愛、神的陽光,神的雨露﹗ 當然,神也是公義的,「神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 (羅2:6),又說: 「神必不以有罪為無罪」( 出34:7)。但是,在報應仍未到來,刑罰仍未來到時,神的慈愛沒有改變;照樣豐盛的、溫和的,把陽光、雨露、一切好處、一切恩典,降給各式各樣的人。為什麼呢? 因為彼得後書3:9說: 「神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 神愛好人,但也愛壞人,神盼望人人悔改。神愛義人,也愛不義人,神盼望人人悔改。 神愛我們這一切的人,甚至差遣耶穌基督為我們死,且死在十字架。代我們清還罪債,把神的慈愛完完備備的表明出來。神的慈愛,把最剛硬的心破碎溶化了;神的慈愛,叫最頑梗的人回頭,生命改變。當耶穌的門徒約翰深深了解自己、也了解神的慈愛時,他就在約翰一書4:10寫下﹕「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 有一個少女受人誘惑,背棄母親、離開家庭,在外面任意妄為。她的母親由於掛念她,十分渴望她悔改,就在大街小巷貼了許多告示,上面有母親自己的照片,只寫了一句話﹕「我仍然愛你﹗」 有一晚這少女從舞廳出來,看見告示,心裏很受感動 : 「我以為母親恨我、討厭我,原來她仍然愛我。好,讓我回家看看吧﹗」 於是她立刻乘車回家, 發覺大門沒有上鎖,於是輕輕上到樓上自己房間;發現房門也沒有關上,進到房間,一切好像從前一樣,床單仍像從前那麼潔白,新鮮的花插在瓶裏。此時,她想起母親,不禁流淚﹗母親亦聽見聲響過來看看,少女不好意思答訕說: 「門沒關好呢﹗」 母親緊緊抱著她的女兒說: 「 親愛的啊﹗你回來了多好。從你離開那日,門從未關好,更從來未上鎖,為的是等待你回來﹗」神的慈愛也是這樣,等待我們悔改回家,回到天父的懷抱中﹗ 文: 麥希真牧師 [幸福人生]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父子情 - 離別

父子情 – 離別

【父子情 – 離別】 期盼的一天終於到了,兒子終於入大學了,雖仍未成才但心中卻認為成才在即,為兒子快成才而沾沾自喜。意想不到的是喜中原來有憂,樂中也有淚。 今天一早為兒子打點一切,全家人送他到離開一小時多車程的大學,心情有點像古時送子上京赴考一樣,雖未大鑼大鼓,但也街知巷聞。送別之餐會,長輩之紅包,親友之賀禮,祝賀之說話有點應接不暇。兒子愈吃愈「重」,一方面是身體重,一方面是心情重,因為禮已收便不能有負眾望,必要衣錦還鄉。無人可擔保成敗,但食物既已落肚,禮物亦已收下,只有盡力而為。 在宿舍安頓一切後,在校園內停留了一段時間,嚐了校園中的食物,參觀了兒子上課的地方。我和太太特別留意兒子回家的巴士行程表,與太太研究他若要回家,可以坐哪班車,又可以坐哪班車回校。終於,離別的一刻到了,從宿舍下來,兒子陪我們走到停車的地方,一一擁抱後我們便上車。他出奇地要求我送他到校園的另一邊,十七年來送他到過無數地方,這次又怎會推搪。過去,很少迷路,這次不單迷路,還迷得甘心樂意,心中希望大家能相聚多一刻。終於,到了兒子下車的地方,再一次送別,目睹兒子的背影漸漸拉遠,心中起了一陣酸味,很難受的離別之痛湧上心頭。 記得十多年前第一天送兒子到托兒中心,可愛的兒子,面很圓,純真可愛,把他放下後,心中便有同樣的離別之痛,心中不斷想兒子會如何?習慣嗎?能吃嗎?能睡嗎?與其他小朋友的相處會如何?老師會對他好嗎?我即時成了「問題」父親,明知沒有答案或明知無補於事,但就是禁不住自己的心要問,也禁不住自己的心在痛,目睹小小的背影,離別之痛有增無減。 又記得四年前為了讓兒子進入一間較好的中學,我和太太仿傚孟母三遷,搬至一間中學的校區內,但同時,兒子便進入一個完全陌生之環境。當時十三歲的他,一個人背着背包,雖是兩分鐘的車程,第一天上學我還是送了他一程。還記得他頭也不回便走進學校,自己以為他很瀟灑。當天我和太太也沒有上班,在家中油漆。想不到他中午便一個人走回家,在家中吃由學校帶回的午餐,吃完午餐,時間到了,他要自己走回學校,看着他的背影,很想陪他走,但最後還是讓他自己上路,人影漸遠心漸痛,只有回家專心油漆,待他回家才一訴「相思」之苦。 從大學開車回家前,給兒子發了一個短訊,「 I miss you. 」(記掛著你),他也即時回了我一個短訊「I miss you too.」(我也記掛著你)。 回家路上,一向「多言多語」的我沒有話,只有想,想起十多年前送兒子到托兒中心,四年前送兒子到中學,想著想著,離別的痛引出了離別的淚。當時車外正下着雨,真應景,一小時多的車程很累,是懷念兒子的心很累,一回到家中,馬上再傳上一個短訊給兒子:「We’re home, miss you.」(已到家,記掛着你),他也很快回了一個短訊「I still miss you.」(仍記掛著你)。自己再也忍不住,走進洗手間哭了一場,真的是淚流滿面。走進臥房,見太太在休息,對他說了一句「捨不得兒子」後邊抱着她又哭了一場。離別真的很痛,痛是在痛,但自己也高興自己痛,因為痛表示有情,有些人或許比我瀟灑一點,但離別之痛只是表示父子有情。 相信這種痛不會持續不停,但掛念的心會持久不變,人離別之痛在於離別之前,人若在離別前沒有愛,離別時又何來痛,愛得深便會痛得切。痛在表面上是人要避免的,但因愛而有的痛卻是人應追求的。人要做一種因愛而痛的人,不要做不愛又不痛的人。愛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基本需要。 我會天天期待兒子回家的一天,離別時愈痛,重聚時愈樂。離別之痛是基於離別前的相處,也會影響離別後的重聚。《聖經》中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詩篇127篇3節)。我感謝神賜我使我心會痛的兒子,使我明白也體會愛。願世上父母能痛愛兒女,珍惜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候,以致日後他們不需要我們的時候仍會珍惜我們。「兒子,我們仍掛念你,等你回家!」 反思 珍惜眼前人, 不是為了日後有離別之傷痛, 而是為了有美好的回憶。 文: 徐武豪博士 [摘自著作「豪筆留情」] 。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父親

父親

【父親】 時間過得很快,又到六月份慶祝父親節的日子。雖然父親已過世十多年,但他生前的點點滴滴仍然縈繞在腦海中,心裡十分想念他。父親為人忠厚,工作勤奮盡責,任勞任怨,對家庭百分百付出,對子女疼愛,辛勞大半生就是為了提供最好的生活及學習環境給我們。他對我更是特別寵愛,小時父親完全不許我做家務,由媽媽和兩個弟弟負責,他說女子未嫁時做家務,結婚後又要做家務,那麼她一輩子也忙碌做家務,這太辛苦了。此外他給予很大的自由度讓我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科、職業、配偶,用關心來表示支持,從不囉唆。在我心中他是最完美,最偉大的父親,是我所欣賞及敬佩的。 另外一位父親,就是我的天父上帝。在舊約創世記第一章描述祂創天造地的過程,大地、大地上的萬物,包括各樣的植物、種類繁多的動物、群山、溪流…等等都是祂創造的,還有大地之運轉,所有星辰和行星有秩序地按其既定方式運行,一切一切都是那麼完美無暇,準確無誤,全因祂心思細膩,專心打造一個最好的環境給我們居住,當中顯現出祂的大能和對我們深厚的愛,就像一個父親預備各樣最好的東西來迎接快要出生的孩子一樣。天父造人毫不苛且,是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創世記1:27「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像造男造女」。神是完美的,祂有公義、仁愛、喜樂、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等等,所以人也有祂美善的特質。此外神更給人尊貴的地位,讓我們治理祂創造的萬物。創世記1:28「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可惜後來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犯了罪,失了神賦予人本來美善的本性,祂的榮美和榮耀再不能在人身上顯明出來。神是公義的、聖潔的,祂不能將有罪看作無罪,但祂愛世人,不願拋棄我們這些罪人,那麼怎樣才可以與祂修補關係?祂作了很大的犧牲,將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差到世上來。住在世人當中的主基督,不單教導世人真理,要我們好好學習,並以身作則將天父愛的形像活出來,要我們效法祂的榜樣,並且傳遞開去。祂「愛」的真理感化了世人,使我們漸漸改變,脱去罪性,回復最初神創造人美善的本性。最後主耶穌還為我們捨命,無辜被釘在十字架,以寶血來洗淨世人的罪,完成天父的救贖計劃,使我們可與父神和好。約翰褔音3:16「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我們的天父上帝,袮是全能至高無上的創造主;袮的愛是創始成終,無條件的;袮是宇宙最偉大的父親。 文: Sally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App 下載區

SOBEM App 下載區 Icon

社交媒體

訪問我們的 Facebook 頁面 Visit our Facebook Page   訪問我們的 YouTube 頁面 Visit our YouTube Channel   發電郵給我們 Emai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