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 : 活出愛
馬美玉要獨力養大三個孩子,其中一個更有嚴重的自閉症。在家庭與生活的重擔下,她不但充滿感恩地生活,更建立起一個慈善機構去幫助有自閉症子女的華人家庭。她的力量從何而來呢?
馬美玉要獨力養大三個孩子,其中一個更有嚴重的自閉症。在家庭與生活的重擔下,她不但充滿感恩地生活,更建立起一個慈善機構去幫助有自閉症子女的華人家庭。她的力量從何而來呢?
鼠疫 敗 亞述十八萬五千大軍, 悔罪 免 君王與全城受疫受役(2) 至於鼠疫何來? 前文提要,城被圍攻(王下18:13-19:37)和王病得癒(王下20:1-7)這兩件事是同時期發生,相連互動的事件。 假設推論:亞述十八萬五千大軍是死於鼠疫,希西家從使者手裡接過書信來,在接見接信過程中感染鼠疫(bubonic plague)大軍壓境同時身染至命疫症,先知以賽亞也宣告希西家命該如此!希西家王痛哭痛悔所作所為,耶和華給予他第二次機會的應許:我要救你和這城脫離亞述王的手。 以賽亞說:當取一塊無花果餅來,人就取了來,貼在瘡上,王便痊癒了。(王下20:6-7)這裡瘡shĕchiyn一字,希臘文七十士本譯作 helkos 。 古希臘歷史思想家(修者底德 Thucydides BC460—400), 用helkos 一字描述瘟疫腫瘤。 無花果可以醫病嗎?根據羅馬博物家普林尼Pliny (AD23-78), 及古羅馬醫生藥理學家迪奧斯科里德斯(Diosorides AD40-90),兩人同樣記載無花果可作治療疫症糊藥外敷。 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Herodotus BC484-425) , 記載亞述王西拿基立攻打埃及,在Pelusinm被鼠群擊敗。而猶太裔羅馬史家約瑟夫(Josephus AD37-100), 在其著作《猶太古史》也記載了亞述大軍圍攻耶路撒冷前,大敗於埃及地Pelusium。古實王特哈加 (Tirhaqah, king of Ethiopia), 在BC689年成為埃及王(王下19:9),而Ethiopia在古代因瘟疫而昭著。 期待正在研發的瑞得西韋新藥治療COVID 19的臨床和生產順利,瑞德西韋如「無花果餅,貼在瘡上,人便痊癒」。阿們! (以上部分資料取自《Hezekiah’s Boil》Margaret Barker JOST 2001) 文: 楊望侯牧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鄧啟耀成長於香港的鴨脷洲,是家中被七位姊姊圍著的男孩。但卻想不到他自小就被中華文化所薰陶,培育出一份俠骨的中國心。今天他是學有所成,也是位基督教的牧師,他是如何的衝破文化差異而歸信耶穌呢?且聽他道出因由。節目中同有心靈雋語的分享。
溝通的藝術(三) 有效的溝通一般都含有這幾點的。 1. 說話時的語意要明確、簡潔﹐和清楚。 當推銷員的﹐往往不會到了現場才去想要說甚麼的。他定會在之前已想好: 「如果我這樣說…客人 可能會這反駁我…我就要這樣答他…」他必會用最濃縮、最精簡的話﹐因為對方會給多少時間﹐可能只得半小時﹐售貨員就必需於半小時內說出產品的所有賣點﹐因此語意要明確、簡潔。 2. 用心感受 溝通不單只是用耳朵來聽彼此的交流﹐而是用心去感受對方講這番說話的情況。 3. 不要彼此猜測 彼此之間的溝通﹐不要猜測對方。例如﹐對方不作聲﹐就想到:「我知道了! 她又在生我的氣…我知道了! 她肯定是不贊成我的想法﹐所以就不作聲…我知道了!一定是做錯了而不敢承認吧…」 4. 行為的改變是一個過程 行為的改變不是一番說話便可以解決的﹐乃是需要一個過程﹐所以不要想透過一次的溝通就成: 「我跟你說過﹐我不喜歡紅色﹐為何你不記著呢?」 5. 盡可能為對方設想﹐避免責怪對方﹐及將責任歸於對方 我們在溝通的時候﹐常會說道:「是嗎? 我早已說過你的!」這就是將責任推向對方了! 其實﹐當「我早說過你的」這句話出了後﹐對方便會把耳朵收起﹐以致你再說其他的﹐他都不會聽得到的。如果犯了這個毛病﹐那溝通便不成了。 6. 避免佈道式的溝通﹐學習彼此分享感受 我們常用佈道式的溝通﹐但我們應該學習彼此分享自己的感受﹐多一些去溝通﹐ 除了講述一些事項。 例如﹐ 今早我跟丈夫溝通﹐談話內容講及到一個話題—「台灣大爆炸」 我說: 「這事真的很可怕﹐如果這事…」 於是丈夫又表達他的感受。我們都分別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7. 建立溝通的基礎﹐先要建立多些有建設性的對話。 8. 注意及掌握溝通方法和技巧。 又例如丈夫或妻子完成整天的工作回來﹐很累﹐若你在溝通前﹐讓對方先鬆一鬆﹐休息一下﹐效果會是不同的。如果相方都是處於一個緊張的情況下﹐溝通便會比較困難了。 作者:簡朱素英(親子教育資源中心創辦人)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吳靜儀和陳玉安在旁人眼中,猶如童話中的公主與王子,但幸福婚姻不是這個故事的結局,而是考驗二人關係的開始。猜疑、妒忌和背叛一直糾纏不清。到底二人當初許下愛的盟誓,如何在關係破裂之後再次確立呢?
成明道是位資深的影視製作人及生命教育培訓者。而在他工作的背後,他是秉承著一份重要的生命價值,承傳自他雙親對基督的敬虔。而這故事是源於他母親是被一位來自美國的宣教士所收養,卻料不到她外婆所收養多名被遺棄的女孩子,可成為被祝福的一群,恩澤了後代。
「攞命的啟示」 最近因為新型肺炎的疫情,牧師們都紛紛作出回應,給予鼓勵。以下是多倫多仕嘉堡華人宣道會朱志輝牧師的信息,摘出與大家分享。 最近新型肺炎的疫情,令我(朱牧師)想起「耶穌平靜風和海」這件事情,經文記載於馬可福音 4:35 – 41,我給它這個題目為「攞命的啟示」。 當時耶穌和門徒在船上面,「忽然」起了暴風,暴風之大使海浪湧入船上,並將要沉沒,一班門徒快要喪命。「忽然」- 這兩個字提醒我們,人生在生命威脅的場景裡面都不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反而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在這個時刻應該怎樣去面對。門徒當時很恐懼,並以埋怨的語氣跟耶穌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嗎?」。其實,耶穌又怎會不顧他們呢?雖然經文說耶穌當時正在睡覺,其實這個睡覺就像是一個刻意的安排,耶穌正正想知道門徒在這個生命的威脅、「攞命」的時刻,他們會怎樣自處。當耶穌平靜了風浪之後,他就跟門徒說:「為什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 弟兄姊妹,最近我們看到的新聞可能令我們很擔心,疫情好像一直往外擴展,我們的指望可能會失掉,甚至對身邊的事沒有興趣。但是正正在這個時刻,我們應該想 – 我們的信心在哪裡呢?會否失卻了、失掉了、忘記了我們需要倚靠我們的神。這個「攞命的啟示」,並不是偶然發生的事件,而是我們和神之間的約會。上帝需要我們更加認識祂、親近祂,將生命交託給祂,願神在這個「攞命」的時刻裡面,更加提醒我們生命要緊緊與祂結連。 願神賜福給每一位。 筆錄: 加拿大生命關顧事工成員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