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bem.org Admin
感恩節

感恩節

【感恩節】 加拿大的感恩節是在十月份第二個星期一,節日的由來是人們慶祝豐收,感謝上帝過去一年給予他們的恩施,風調雨順,有好的收成。當天我和外子會邀請幾個單身朋友到家裡過節,感謝及慶祝過去一年上帝賜予的恩典和祝福,烤火雞是主菜,南瓜批是甜品,大家吃得開心,而臉上和心裡也流露著對神感恩的心。 其實要感恩不單只在感恩節那一天,而是每一天。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不住的禱告容易做到,但常常喜樂,凡事謝恩,就有點難,因為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一些無法控制的事在這紛亂的世代不斷發生,新冠肺炎就是個例子,誰料到一場瘟疫令世界翻天覆地,奪去無數生命,又令經濟陷入衰退,物價指數飆升,影響實在深遠。原來神並無應允我們的人生路天色常藍,花香常漫,常晴無雨,常樂無痛苦,但神卻應許我們生活有力,行路有光亮,作工得息,試煉得恩勗,危難有賴。既然是這樣,我們就當每天積極喜樂地生活,學習數算神的恩典,明白每件事的發生總有著祂的美意,縱然遇到困難,我們可以依靠祂,只要有祂的同在,就有力量去面對和解決。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埃蒙斯(Robert Emmons)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懂得感恩的人對生活的各方面都會滿意,對未來感到樂觀,健康狀況也良好。讓我們一同向上帝獻上感恩!哥林多後書9:15 “感謝神,因祂有說不盡的恩賜!” 文: Sally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患難情: 探病

患難情: 探病

【患難情: 探病】 過去進出醫院的次數並不多,大都是為了探病。最近一次探病,卻使我銘記於心。 今年(2010年)暑假的時候,太太因病入了急症室,由於病情的緣由,我無法在病房中陪着她,我站在急症室的門外,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每逢有人開門出入的時候,我都會盡量爭取那數秒的時間往內看,盼望能看見太太,又希望她能看見我,知道我沒有離開。 當診斷她的醫生出來時,醫生要我先回家。我告訴醫生,我希望我太太知道我在外邊,好讓他放心。醫生還是勸我先回家,我無奈,只好聽命。回到家後,一進睡房,望見太太的枕頭,擔憂的心情便一湧而上,眼淚也一湧而出,自己最辛苦最難受的便是無法在她需要人陪伴的時候在她身邊(事實上,也許當時她最需要的人是醫生,而不是我)。當時我很希望在她身邊陪伴,與她分擔,但我無能為力,那種心痛,實在難以言喻。 在房中盡量宣泄心中的難受,但似乎無法平靜下來,於是打開電腦,把我心中要對太太說的話打出來,自己一邊打,眼淚一邊在流,電腦的鍵盤滿是淚水,終於打到累了,淚也乾了,才停下來,回到房間一躺下便睡着了。 離開醫院時,知道探病時間是下午四時至八時半。自己想想,若她要等那麼久,會否很難受?於是一早便收拾一些她要用的物品,七時多便拿到醫院,在她病房門外等待。我不是要等到下午四時,我只是希望有醫生或護士出入時,可以請他們把這些物品送給太太,最少她知道我來過。 當天我轉交物件給她後並沒有離開醫院,到了九時多,她的主診醫生從病房出來,問我有什麼事,不問還好,一問之下我便痛哭起來(真的是痛哭)!醫生站在那裡,很有耐性地告訴我太太會好的,不用擔心,醫生安慰我說太太需要休息,很快我便可以見她,醫生問我要不要社工給我一點輔導,我沒有回答。 再過一天,我一早也是帶了一些東西給她,也是為了讓她知道我來過。醫生說我下午可以探她了,那幾個小時真長!終於到了與太太重逢的一刻,我還記得她剛走出病房,我走過去抱着她便不斷地哭,她問我發生什麼事,似乎完全不認為是與她有關,我只是說了一句「掛念妳!」探病時,醫院方面要見我,原來真的安排了一位社工來輔導我,可能醫生擔心我過分擔心吧!我告訴社工我不需要他的輔導,因為能見到太太便是最好的輔導。 太太在醫院前後住了十天,頭幾天的病情仍未穩定,我只有多加鼓勵,要她給醫生多一點時間,她自己也要多一點耐性,我盡力安慰她,告訴她我會陪她走這一段路,一定會陪她走到底。如今,太太已出院,病情也已穩定並在好轉中,自己終於放下了心頭大石。繼十多年前生我女兒之後,這次是太太入院最長的時間,但這兩次太太住院,我的心情完全不同。 自己回想這件事,很體會到《馬可福音》中所說二人成為一體的意思(10章7節)又想起很多婚禮的誓詞中會提到的「無論是健康、是疾病、都會愛對方」。自己不想太太有病,但高興自己能守承諾,沒有置身度外,卻是感同身受,又記得有人說:「患難見真情」,我也真的完全「真情流露」。 經過這次的病,我更珍惜太太,我們的關係也更穩固,我們比以前更談得多,談得更深,我要出門時,難捨之情更深,離別之苦也更痛。但這種痛,我完全樂於接受,因為有情才有痛,有痛因為有情。既然如此,就讓我的一生又有情又有痛,總比無情無痛的人生更美,因為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也要做一個「有情人」。「患難見真情」,人生路不易走,但若能結伴而行,不單可以走得更容易,而且也會走得更美!我們不要求患難,但一定要有真情,中國人有一句話說「情比金堅」,有情人可以帶給生命無窮的力量,願天下有情人一生蒙福,共行人生路,不單走得好,也可以走到底! ~反思~ 順境時能同步前行固然是一件美事, 但在逆境中能並肩同行更顯寶貴。 文: 徐武豪博士 [摘自著作「豪筆留情」] 。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Featured Video Play Icon

電台 : 蔡廉明 (對年青人的使命)

從事電影工作的監製蔡廉明,曾在不驚意下得到被認可的成就!然而,同是位青年工作者的他,在其構思上都不忘對青年人的關愛,特別是香港的年青人。這段期間,他除了處理個人腦腫瘤的健康問題外,他更探索主給他前行的使命。而在「聖經中的比喻」環節裡,藍志誠牧師將分享” 十個童女”。

忘年情: 馬先生

忘年情: 馬先生

【忘年情: 馬先生】 認識馬先生是在一個查經班,當時我是負責帶領每一次的查經,他是其中一位參加者。起初對他的印象是「嚴謹」,每次查經他都會坦率地表達他的意見,又會直率地提出他的疑問。他的表情、他的語氣,每每反影出他嚴謹的做人態度。對於他提出的問題,無論我如何作答,他總會有新一輪的問題。有時候會欣賞他的提問,但有時候又會擔心他連綿不絕的發問會否影響查經的進度。記得有一次他不斷地發問,以致我無法繼續查考下去,我只好請求他容許我暫時不作答。日後我會登門拜訪,那時再嘗試回答他的問題。感激他當時沒有窮追猛打,讓我這年輕小伙子得以下臺,繼續查下去,順利完成該次的查經。 事隔不久,我打電話給馬先生相約見面,他也很爽快地應允。見面當天,他給我的印象是「友善」。他熱情地招呼我坐下,不單有茶水,也有美點。他與我先談及家中事,最後回到他信仰上的問題。他表示他仍未信神,因為他對《聖經》的記載有很多不解之處,也有很多難以接受的內容。我細聽他的問題,也用心去解答。最後離開的時候,我們沒有不歡而散,反而有點意猶未盡。 自此以後,他查經的態度有了很明顯的改變,他給我的印象是「虛心」。他聆聽比提問更多,有時望見他那種全神貫注的樣子,雖然他已七十歲,心中覺得他很可愛,過了不久,聽到他信主的消息,心中的喜悅難以言喻。在他受洗的一天,我特意抽空去觀禮。他分享中提到我的時候,心中的感覺是既溫暖又激動,自己感激他以我為友,大家雖然年數相差二十年,但那種交情是超越了年齡的差距。 與他除了在查經班中見面外,又會常收到他的電郵,電郵中不單有他的分享,也有他的問候。他每年在冬天時也會回港探望女兒和外孫。若我適逢在港,他也會很渴望大家可以一聚。一次由於我聚會較多,抽不出更好的時間,唯一的時間是晚上十時半在我住的酒店見面。我很尷尬地提出我的情況,他卻一口答應。當我見他和太太出現的時候,心中的感覺再一次是既溫暖又激動。記得當晚自己很累,由於時差也由於剛領會完畢,他見我滿臉疲態便勸我休息。我實在不好意思,要他這麼晚跑到我這裏,但談了一會兒便要他回去,總有點說不過去。但是,他沒有半點難為,只顧念到我的需要,我祇有兩個字「難得!」 每次與他見面,他會向我分享他的爺孫樂,給我看他的家庭照,又會與我談論人生,向我分享教養之道。他對我的開放與接納,使我感覺到自己生命中多了一份依靠、多了一位知己。 自己親眼目睹馬先生的改變,很深體會《哥林多後書》5章17節中所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又體會到《羅馬書》6章4節中提及洗禮時,指出信的人「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為馬先生的改變我感恩不盡,為了他對我的接納我無言感激。這一段忘年之交,這一份忘年情,會伴我一生,我會努力地活;馬先生,你也要好好地活。讓我們在人生中一同留下美好的回憶、正面的影響。一同努力,我的朋友,「嚴謹」、「友善」、「虛心」的馬先生! ~反思~ 人生相遇不是偶然, 要珍惜每一位進入我們生命中的人, 讓他們可以帶着美好的回憶離開。 文: 徐武豪博士 [摘自著作「豪筆留情」] 。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1-888-321-9288/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App 下載區

SOBEM App 下載區 Icon

社交媒體

訪問我們的 Facebook 頁面 Visit our Facebook Page   訪問我們的 YouTube 頁面 Visit our YouTube Channel   發電郵給我們 Emai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