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 電視見證 TV1755 (HD粵語)
馮嘉良由中國移居到波士頓,很年輕就組織家庭,有穩定工作,前途光明。沒想到太太突然因癌病離世,頓時變成單親爸爸,因喪偶打擊而患上抑鬱症 . . . . . . 最終他找到面對苦難的勇氣和力量。
馮嘉良由中國移居到波士頓,很年輕就組織家庭,有穩定工作,前途光明。沒想到太太突然因癌病離世,頓時變成單親爸爸,因喪偶打擊而患上抑鬱症 . . . . . . 最終他找到面對苦難的勇氣和力量。
⟪患難情:探病⟫ 過去進出醫院的次數並不多,大都是為了探病。最近一次探病,卻使我銘記於心。 在2010年暑假的時候,太太因病入了急症室,由於病情的緣由,我無法在病房中陪着她,我站在急症室的門外,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每逢有人開門出入的時候,我都會盡量爭取那數秒的時間往內看,盼望能看見太太,又希望她能看見我,知道我沒有離開。 當診斷她的醫生出來時,醫生要我先回家。我告訴醫生,我希望我太太知道我在外邊,好讓他放心。醫生還是勸我先回家,我無奈,只好聽命。回到家後,一進睡房,望見太太的枕頭,擔憂的心情便一湧而上,眼淚也一湧而出,自己最辛苦最難受的便是無法在她需要人陪伴的時候在她身邊(事實上,也許當時她最需要的人是醫生,而不是我)。當時我很希望在她身邊陪伴,與她分擔,但我無能為力,那種心痛,實在難以言喻。 在房中盡量宣洩心中的難受,但似乎無法平靜下來,於是打開電腦,把我心中要對太太說的話打出來,自己一邊打,眼淚一邊在流,電腦的鍵盤滿是淚水,終於打到累了,淚也乾了,才停下來,回到房間一躺下便睡著了。 離開醫院時,知道探病時間是下午四時至八時半。自己想想,若她要等那麼久,會否很難受?於是一早便收拾一些她要用的物品,七時多便拿到醫院,在她病房門外等待。我不是要等到下午四時,我只是希望有醫生或護士出入時,可以請他們把這些物品送給太太,最少她知道我來過。 當天我轉交物件給她後並沒有離開醫院,到了九時多,她的主診醫生從病房出來,問我有什麼事,不問還好,一問之下我便痛哭起來(真的是痛哭)!醫生站在那裡,很有耐性地告訴我太太會好的,不用擔心,醫生安慰我說太太需要休息,很快我便可以見她,醫生問我要不要社工給我一點輔導,我沒有回答。 再過一天,我一早也是帶了一些東西給她,也是為了讓她知道我來過。醫生說我下午可以探她了,那幾個小時真長!終於到了與太太重逢的一刻,我還記得她剛走出病房,我走過去抱着她便不斷地哭,她問我發生什麼事,似乎完全不認為是與她有關,我只是說了一句「掛念妳!」探病時,醫院方面要見我,原來真的安排了一位社工來輔導我,可能醫生擔心我過分擔心吧!我告訴社工我不需要他的輔導,因為能見到太太便是最好的輔導。 太太在醫院前後住了十天,頭幾天的病情仍未穩定,我只有多加鼓勵,要她給醫生多一點時間,她自己也要多一點耐性,我盡力安慰她,告訴她我會陪她走這一段路,一定會陪她走到底。如今,太太已出院,病情也已穩定並在好轉中,自己終於放下了心頭大石。繼十多年前生我女兒之後,這次是太太入院最長的時間,但這兩次太太住院,我的心情完全不同。 自己回想這件事,很體會到《馬可福音》中所說二人成為一體的意思(10章7節)又想起很多婚禮的誓詞中會提到的「無論是健康、是疾病、都會愛對方」。自己不想太太有病,但高興自己能守承諾,沒有置身度外,卻是感同身受,又記得有人說:「患難見真情」,我也真的完全「真情流露」。 經過這次的病,我更珍惜太太,我們的關係也更穩固,我們比以前更談得多,談得更深,我要出門時,難捨之情更深,離別之苦也更痛。但這種痛,我完全樂於接受,因為有情才有痛,有痛因為有情。既然如此,就讓我的一生又有情又有痛,總比無情無痛的人生更美,因為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也要做一個「有情人」。「患難見真情」,人生路不易走,但若能結伴而行,不單可以走得更容易,而且也會走得更美!我們不要求患難,但一定要有真情,中國人有一句話說「情比金堅」,有情人可以帶給生命無窮的力量,願天下有情人一生蒙福,共行人生路,不單走得好,也可以走到底! ~反思~ 順境時能同步前行固然是一件美事, 但在逆境中能並肩同行更顯寶貴。 文: 徐武豪博士 [ 摘自著作「豪筆留情」]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lifecare.sobem.org/
早年經商的Chris 及 Lydia夫婦,自一次到泰國旅行後,便遇上了不尋常的經歷;太太Lydia哭笑不能自制。他們用了不同方法都未能脫離靈界的攪擾,直到呼求主耶穌的幫助才能平息,然而天父在往後竟引導他們對孤兒的關懷。在【丘靈淺談】環節;丘放河牧師續分享第五講:通靈的故事 (下)。
⟪「定志」以上帝的聖言去立己立人⟫ 以斯拉名字的意思是「幫助」,他一生的成就比美摩西,他幫助百姓離開埃及。他為今日的信徒,建立教會,遵從主道,作出美好的榜樣。求主在現今的教會中,興起更多的以斯拉。以斯拉在王允准他回歸耶路撒冷之前,很好地預備自己,準備為神所用。他充分地準備自己成為聖經的專家,亦即是說話的僕人。 以斯拉認清聖經是神對整個人類,在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甚至復興民族、治理國家最好的經典,當神的道臨到他們時,以斯拉在危機的憂患中,匡濟時難,犧牲自己的安舒,離開了自己的安樂窩; 他便在風起雲湧之際,以順服的心去回應上帝的呼召: 肩負起歸回以聖言重建以色列百姓的生命、去服事那一個時代的人。 以斯拉是以「神的道」去立己立人的牧者。當他認定以「神的道」去立己立人是他的使命,就離開自己的安全地帶,回到同胞當中(拉7:6-8) ,做建立人生命的工程。神的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摩太前書3:15) ,所以教會的每個成員,不論什麼身分,必須立志下工夫去研究聖經真理,遵行已明白的聖經真理,這樣教會才能在世界上作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我再次向神委身,願意藉着教導和寫作,帶領弟兄姊妹回到神的話語,經歷神的陶造和建立。 小說家查理士.狄更斯在其名著「雙城記」寫下的序言中,指出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法國人民在美好的前景中仍陷於徬徨、焦慮的境況中,他寫道:「那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惡劣的時代 ;那是一個智慧的時代,也是一個愚拙的時代 ;那是一個信心的時代,也是一個懷疑的時代; 那是一個光明的季節,也是一個黑暗的季節; 那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一個使人絕望的冬天……。」當我唸完這段序言,我心裏面有很大的感觸,假若我們的社會也是陷在一個充滿黑暗、混亂與眾說紛紜的環境裏,我絕對相信神的話語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 (詩119:105-106)。 因此,「定志」去考究、遵行神的話語,正是我們每一位信徒對神話語應有的態度;將神的話語去教導人、去建立弟兄姊妹及去建立這個世代,以不變的真理去回應這個瞬息萬變的世代,也是今天我們每位信徒不可推卸的責任。 今天的教會實在需要更多以斯拉。今天,以斯拉在哪裏呢? 會否就在我們中間? 讓我們一同努力吧 ! 文: 雷振華牧師 (向高處行宣教新里程360事工平台創辦人)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lifecare.sobem.org/
林仲民移民多倫多後過著放縱的生活,荒廢了學業;連番挫折令他反思人生,呼求神的幫助。他在波士頓重新開始,有穩定教會生活,甚至願意全職服事;神卻在這時給他一個大考驗⋯⋯
⟪洪水泛濫之時⟫ 從網絡相片及短片所見,香港日前因連夜暴雨,多處水浸,洪水氾濫,多項紀錄都被打破。香港天文台九月七日晚上十一時至凌晨一時竟錄得一小時雨量158.1毫米,是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紀錄;而這次黑色暴雨警告的生效時間亦超過16小時,亦打破了香港歷來黑雨最高維持時數紀錄。九龍黃大仙是最受暴雨洪水影響地區之一,是嚴重的重災區,連港鐵黃大仙地下車站或附近的地下商場都頃刻變成水塘一般。 筆者在黃大仙區長大,因此影片所見的地方都是我非常熟識的。熟識的街道以至熟識的店舖,突然被大水淹沒,難免感受尤深。當然,多區水浸,是因為大雨是短時間內豪瀉而下,因此根本不可能有時間讓水退去,結果迅速積蓄成災。 極短的時間,可令香港變成澤國,如果這樣的暴雨維持四十晝夜,又會如何?結果當然令人難以想像。聖經創世記七章十一至十三節記載,「當挪亞六百歲,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淵的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正當那日,挪亞和他三個兒子閃、含、雅弗,並挪亞的妻子和三個兒婦,都進入方舟」。挪亞時代的滅世式洪水,可把整個地面都淹沒,世界由此有新的開始。 另一引起我聯想的,是香港此次暴雨主要發生於凌晨時份,亦即很多人都已入睡的時間。可能一些較熟睡的人,要到清晨起床後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整個香港已如同劫後之都。有些人可能在睡醒後才驚覺自己的車子或店舖已淹在洪水之下。古代洪水時,也是近似,「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沖去」(太24:39),不同的,是古代洪水中被水沖去的「他們」,不是指財物牲畜之類,而是指當時罪孽深重的人們。 大概這次暴雨可以提醒我們,生命財富以至周圍環境,都可以頃刻改變以至逝去。筆者身處的加拿大卑詩省的樹林常於夏季遭山火破壞,很多人要疏散或眼見自己的家園毀於火海,大概也是近似情況。生命短暫,世事無常,基督徒更應把生命焦點放在更有永恆意義的事情上(特別是透過事奉與關懷、付出與施與,讓這世界多一份美善與溫情),以至生命即然短促,但仍滿有意義,滿有美善;更應在順境,在仍有生命氣息享受世間事物時,心存感恩,因為心知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保羅「凡事謝恩」(帖前5:18)的態度,應可成為我們的借鑒。而幻變雖常在,我們卻仍要深信,上帝掌管明天,「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着為王」(詩29:10)。 文: 禤浩榮牧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lifecare.sobem.org/
從投身社會工作到成為機構的主管,侯月瓊深體會了生命所遇到的不同難處,從工作到個人家庭。然而懂得以禱告來面對事情的她,往往都有奇妙的出路。訪談中,她將分享過去生命中感恩的片段來互作鼓勵。在【丘靈淺談】環節裡,丘放河牧師續分享第四講:通靈的故事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