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一場三個人的婚禮

一場三個人的婚禮

【一場三個人的婚禮】 朋友告訴我一場感人的婚禮,聽後很有感動,在這裏與大家分享。 這是一個特別的婚禮(主角是有三個人)。主禮牧師問站在他前面新娘的妹妹說:「你願意這位大哥哥(新郎)成為你最好的朋友嗎?」新娘的妹妹開心地回答:「願意。」 牧師再問 :「你會永遠關心這位大哥哥,和他一起去釣魚,分享那些無聊的笑話嗎?」新娘的妹妹又開心地回答:「是的。」 然後,牧師向新郎也發出同樣的問題,新郎的回答也是確實和肯定的。 牧師隨後在眾人面前宣佈:「你們是永遠的好朋友。你們可以彼此送上擁抱了。」 接下來,站在主禮牧師前的女主角,換上了一位穿著婚紗的女士,她當然就是新娘啦。新娘和新郎在牧師的帶領下,在上帝和所有來賓的見證中,分別宣讀了神聖的婚約誓言,並彼此承諾:無論是順境或逆境、富裕或貧窮、健康與疾病,一生都愛護和珍惜對方,從今時直到永遠。牧師便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為他們祝福,宣佈他倆在人在神前結為夫妻。 原來新娘的妹妹患有唐氏綜合症,她和姐姐自少一起相伴成長,感情深厚;姐姐願意一輩子照顧妹妹。新郎對新娘一見鍾情,深愛著對方;並且愛屋及烏,對這位有缺陷的妹妹也很照顧,常當起做大哥哥的責任。新郎對新娘真誠深愛,盼望與她結為夫婦,一生一世照顧她,於是決心與她分享和分擔人生一切喜與憂。他不單承諾一輩子照顧她,也願意同時照顧她的妹妹。新郎的求婚方式很特別,他不僅握著新娘的手,同時也向新娘的妹妹發出「一個」問題:「你願意我一生一世照顧你嗎?」妹妹開心答應了這位未來姐夫。 這場特別的「婚禮」就是這樣牽涉了三個人。 對於很多夫妻來説,不要説照顧智障的親人,就連與配偶家人住在一起都極之困難。所以這個新郎的行為特別讓我感動。愛屋及烏,你做得到嗎?愛屋及烏代表著對配偶極高的愛。在選擇伴侶時,不要盲目地只顧及愛情,也要看看對方如何看待你的家人。 作者:簡朱素英(親子教育資源中心創辦人)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復活的奧秘

聖經中十大奧祕之(四) – 復活的奧秘

【聖經中十大奧祕之(四) – 復活的奧秘】 聖經記載主耶穌從死裏復活, 成為復活的[初熟]果子 (林前15:20), 意思就是說, 祂先復活,將來屬祂的人也要復活 (15:22-23), 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奧秘 ! 1. 基督復活的預言 [你必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 (詩16:10;徒2:27)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 末了必站立在地上] (伯19:25) 2. 基督復活的預表 a. 初熟節 – (利23:10) 這一章記載以色列人的七個節期, 預表神救恩計畫的七個步驟 : (1) 逾越節 : 基督受死 (2) 除酵節 : 基督除罪 (3) 初熟節 : 基督復活 (4) 五旬節 : 聖靈降臨 (5) 吹角節 : 基督再來 (6) 贖罪日 : 以色列人全家得救 (7) 住棚節 : 新天新地 b. [亞伯拉罕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 (以撒) ] (來11:19) c. 贖罪的 [活鳥] (利14:1-7) – 那隻被殺的鳥預表主的死 , 活鳥預表主復活 d. 亞倫的發芽之杖( 民17:8, 來9:4) – 這杖有三方面的意義 : (1) 表示證據 (民17:5,7) – 發芽之杖證明摩西與亞倫是神所揀選的, 照樣基督的復活證明祂是神所預備的救主 (2) 表示能力 – [因從死裏復活] 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 (羅1:4) (3) 引導 – 摩西賴此杖引導以色列人過曠野。開花之杖預表復活之主引領其民 3. 信徒復活的預言 [睡在塵埃中的, 必有多人復醒, 其中有得永生的, 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 (但12:2) [復活在我, 生命也在我,…

疫情下,仍有神蹟

【逆風而行】第三回:疫情下,仍有神蹟

【[逆風而行]第三回:疫情下,仍有神蹟】 疫情困擾了我們一年多的時間,全球的確診已達七千二百萬的人士(截至撰寫時),的確是非常龐大的數字。我們天天留意新聞報導,已經感到一點疲倦,有像抗疫疲勞。不是我們已不緊張,而是漸漸有點絕望。有信徒會問,神為何不工作;不出手;不動指頭,讓人痊癒;不用神蹟。 不是神蹟呢? 「從沒想過會變成一個緊密接觸者,要家居隔離。」一位受導者無奈地說。在這十四日他足不出戶,失去自由 。他質疑那位接觸他的確診者為何帶著病徵也不防範,連累他人。同時他經歷前所未有的十四天獨處思考人生:「如果我今天死去,會有遺憾嗎?」他從未嚐過死亡滋味如此接近,今天要重新思想生命的孰輕孰重、優次與珍惜,好像預備自己的遺書。當死亡近時,會帶給我們很多反思,反省自己一生,反省自己當下與神的關係。這十四日過後,他沒有事,沒確診。他對我說這經驗,是好像在陰間的經驗,死裡逃生。我們一直活在忙碌當中,我們沒時間去反思。 「已經做足防疫,我還要受這疾病,難道一生都要被惡運包圍?」一位受導者在視像中痛恨地說。一天他的伴侶確診新冠肺炎,自己也開始擔心起來,於是立即到醫院做測試。自測試一刻開始,這九小時等待結果是人生從未試過的痛苦煎熬。他固然害怕確診,更痛恨這病毒害人不淺,質問誰之過。這份感受剛巧扣上他的人生腳本,怒責上天對他的人生不公平。最終他無奈確診,被關在隔離病房,失去近距離接觸家人。幸好他遇上一位樂觀的確診同房,並肩面對,因而發現自己在相比之下,原來是一個很焦慮的人。同時,他收到家人朋友傳來不絕的問候和關愛,所以並不孤單。這經歷令他明白生命未必一味厄困,有失有得,苦盡可甘來。 什麼是苦難?什麼是神蹟? 神蹟不一定要天崩地裂,也不一定分開紅海。有次耶穌跟門徒在海上,遇上風浪。一般人認為神蹟在祂平靜風浪時開始,其實神蹟卻在祂睡覺時已經開始。因為神蹟是主耶穌的同在,祂的同在會帶來的真正的平安。只是當時門徒未發現。 很多人卻以為神蹟是要求神要完成自己想成就的事 。其實,祂的同在已經是神蹟的開端。 很久以前有部電影叫「衰鬼上帝」(Bruce Almighty)。當中有一幕,有人問一個窮困又單親的黑人母親什麼是神蹟,她說她可以一天打三份工去養活一家人,已經是神蹟。神蹟原來可以這麼平凡。 我們作為信徒,現時可能在生活、經濟、信仰遇上種種挑戰,但可否想過,神蹟已陪隨著我們,因為主耶穌正是那以馬內利,與人同在的主? 文:伍詠光 (香港心理及家庭治療師, 前突破輔導中心主任)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律己嚴

律己嚴

【律己嚴】 人在《經典幽默故事》裡有一個故事: 丈夫外出弄髒了白外衣,借了朋友一件黑外衣。回到家裡,家犬狂吠不止更想撲向他,丈夫很生氣正想拿棍子打他。妻子說:「算了吧!別打他。」這條狗真可惡!丈夫生氣地說:「居然連我也認不出來。」 「親愛的,你也沒有設身處地為它思想」,妻子說:「假如有天這條白狗跑出去,變成一條黑狗回來,你認得出來嗎?」 我們每個人在責問別人的時候,都需要先設身處地想一想,是否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過份了。總要待人要寬;律己要嚴。 「待人寬;律己嚴。」委實是處世之道的要訣。擁有此要訣的人總會讓人樂於親近。 與之相反的自然就是:待人嚴;律己寬了。其實任何人或事如果以非常嚴格的標準去衡量時,很容易會找到很多別人不是之處!事實上,在現今的社會中,每天都上演著不同的事情,有些事情因著利益關係,引起了衝突,有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便會作出待人嚴;律己寬的行為,呈現了人性自私的一面;但在社會的另一角落,也有不少人為了社會責任,將自己的利益放於公眾利益之後。就以目前疫情嚴峻之下,前線的醫護人員,不計較自己的危險,即使十分疲累,仍堅守他們的責任,拯救每個病人;甚至部份同事已透支病倒,他們也願意承擔別人的工作,去堅守整個醫療系統的運作。 這樣看來「待人寬;律己嚴」是響往善的一種行為,不因外在環境的不利因素違背自己的處事原則,願意為自己行為負責。一個「律己嚴」的人總會經常檢討自己的行事為人是否恰當,與人相處肯定受人歡迎。而「待人寬」則表示不會計較別人的過失。這樣的人,在人際關係上一定獲得「樂與為友」的稱贊! 「律己嚴」可以說是隱性的,因為是一種個人操守;而「待人寬」則是顯性的,人人都可以看到。 環顧今日的世界,那處不是充滿了不安和困擾,我們何不寬容一點,有句俗語說︰「放過別人,就是放過自己!」就讓我們以平常心態,在不違背道德和真理的情況下,包容別人的過失,讓自己活得更愉悅舒暢! 文:楊景釗,Prisca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疫情下的得與失

【逆風而行】第二回:疫情下的得與失

【[逆風而行] 第二回:疫情下的得與失】 肺炎疫情肆虐下,我們過著「非常時期」的日子,生活失了常態,真希望找回一點「日常感」,就是一份習慣、熟識和可控制的感覺,否則我們會失去方向、目標和存在感。在疫下,我們看見很多「失去」,例如失去了生命;日常生活改變;難跟親人朋友見面而疏離;失去工作和收入;失去一些想做的活動,甚至影響舉辦重要節慶或奧運會等。 以下是我最近遇見過的「失去」例子。 「我每天只想抱頭大睡,不願做任何事。」一位碩士生在電話中對我說。 他呆望堆積如山的功課,提不起半點勁。他發現生活失去了一個框架,如同失去了焦點和方向。眼見死線一日一日接近,內心的焦慮就愈來愈大,動力反而愈來愈少。動力哪裡來? 往日他有同學同行,但今日與人的隔絕,令他完全失去支持和動力。 「我彷彿失去了整個學年,無法討回。」一位中學生沮喪地說。大部分同學都無心向學,逃避網上課程和功課。他卻心想失去了一整年學習,儼如耗了一年的青春。他最害怕別人問「你做過什麼?」 因他完全想不到一件有意義的事,活著變得沒意義,失去一份存在感。 「孩子為了打機廢寢忘餐,怎辦?」我在網上接觸的家長感到極之不憤。當家長上班,孩子也通宵達旦地打機。有些家庭更變成困獸鬥。原有的家庭矛盾一觸即發,誤解沒解,分歧仍在。這時候很多家庭失去了實際和心靈的空間,大家渴望走出去透透氣,過過冷河,方能回氣面對家庭張力。 我們可能並非遇上重大失去,但也逃不過大大小小的失去。 心理學家 David Kessler 提出一種失去叫「預期的痛失」(anticipatory grief)。Anticipatory 的意思是對前面的預期和預料。人感到肺炎病毒無法揣測和控制,對性命和生活失去「控制權」,彷彿感染一種集體性「心理病毒」。這病毒使人焦慮,甚至變種成為爭競、歧視、失控和瘋狂。 面對失去,我們可以如何?我們要反思「失去」的同時,要重新檢視生命中誰重誰輕,就是重新排列生命中的優次。我們總覺得最理想是 – 什麼都不要失去,但這並非現實。 不如重新學懂優次,什麼對自己真正重要呢?成績、成就、金錢、財富、衣物?還是關係、成就感、尊嚴、跟神的關係?我們要反省,究竟有什麼可以輕易被奪去?又有什麼卻不是?我們要保留什麼,珍惜什麼? 經過這個重新排列生命中的優次,我們可以重新認識自己、關係和目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我們以為「失去」之時,卻可能是新的機會去得著更豐盛、更重要的東西。 文:伍詠光 (香港心理及家庭治療師, 前突破輔導中心主任)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sobem.org/team/prayer/#member

App 下載區

SOBEM App 下載區 Icon

社交媒體

訪問我們的 Facebook 頁面 Visit our Facebook Page   訪問我們的 YouTube 頁面 Visit our YouTube Channel   發電郵給我們 Emai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