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育青年的感召】李鄺粹莊 (恩雨同路人)
從學生年代已關懷海外留學生的需要,更培同他們成長的李鄺粹莊;想不到這份對年青人關愛的熱誠,在往後的日子更延申至中國,繼而擴展到歐洲地區。這份付出皆源自上主給予她的感召!節目中尚有陳國雄博士分享首集「使命人生在營商」,及鄭智斌牧師分享「何處是我永恆的家鄉?」。
從學生年代已關懷海外留學生的需要,更培同他們成長的李鄺粹莊;想不到這份對年青人關愛的熱誠,在往後的日子更延申至中國,繼而擴展到歐洲地區。這份付出皆源自上主給予她的感召!節目中尚有陳國雄博士分享首集「使命人生在營商」,及鄭智斌牧師分享「何處是我永恆的家鄉?」。
⟪期望情-岳母⟫ 「媽打( mother )」是我對岳母慣常的稱呼,「威林( William )」是我岳母對我獨特的叫法。岳母沒有受過很多的教育,但卻是一位很有教養的人。由我與她女兒來往至今已有三十年之久,但從未見她發過脾氣,未聽過她蠻不講理。在她面前,你不會有壓力,也不用有掛慮,可以完全放鬆,也可以絕對放心。 那天清晨十二時三十分 ,收到小舅的電話,告知岳母已經在醫院與世長辭。岳母在之前一個月因爆血管而入院,一直住在深切治療部,不久前移至普通病房,一直昏迷。每次探病,我都告訴太太與兒女,岳母應該可以聽見我們說話的。我們不單說話,兒子還唱歌給岳母聽。收到離世的消息後,遺憾自己不能在他人生最後的一刻陪伴在側,撩起傷感。兒子當晚剛由大學回家度週末,他告訴我們,人死後,聽覺可以維持三小時以上,他說要到醫院向婆婆道別。 我們到了醫院,小舅與其他家人已在病房中,我們在岳母耳邊向她道別,然後留在房間兩個多小時才離開。兩個多小時的談話,主要是有關岳母生前對我們的呵護備至。無論是兒女,是孫兒,她都愛護有加,小舅對我兒子說,婆婆很掛念他,從小到大都很疼他,婆婆對他的期望便是好好讀書,生性做人,我兒子邊聽邊哭,不斷點頭。 岳母對人總是為人著想,每當知道兒女或孫兒有什麼需要,出現甚麼困難,她自己不一定能幫上甚麼忙,但她一定會帶著期望,期望事情能逢凶化吉,事態能轉危為安。小舅在病房中告訴我們,岳母每晚睡覺前都會為她的兒女與孫兒禱告,他說他之所以知道,是因為岳母總是大聲地為他們祝禱。 我們在病房中一直重溫岳母過去的言行,其中一件便是派利是(紅包)。岳母很看重派利是,無論是我們的生日,或是她自己的生日,無論是過年, 或是過節,她總會找些機會派利是。每逢這些日子,我們都會帶同兒女到岳母面前,讓她派利是。記得每次她派的時候,總會說一些「期望」的話,實際上是「祝福」的話。岳母的心只是期望我們好,生活好,身體好,家庭好。她是一位「好」岳母,是一位「好」婆婆,是一位「好」母親,因為她的心腸「好」。 使徒保羅在寫信給不同教會時,常常也會寫下他對教會的期望。在《腓立比書》1章8-10節中便有這樣的期望:「我體會基督耶穌的心腸,切切地想念你們眾人,這是神可以給我作見證的。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保羅思念信徒,對信徒有期望,想的便是希望他們可以好好在世度日,作誠實無過的人。岳母也有保羅的心腸,她思念,她期望。記得臨離開前,小姨要岳母不用擔心,告訴她我們各人都過得很好。岳母在深切治療部度過他九十歲的生日,我們在家中買了生日蛋糕,為她唱生日歌,為她在我們一生中所付上的一切而感恩。她雖然人不在場,但她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在病房中,家人流了不少不捨的淚,流露了不少難捨之情。岳母對我們的恩情,我們一生銘記,對我們的期望,我們會盡力做到,我自己會好好地愛我的家,愛她所愛的女兒,愛她所愛的外孫,如今在做,將來也會做。 「媽打」,謝謝你過去多年的千叮萬囑,長久以來的深切期望,「威林」必會𧫴記於心,盡力而為。「媽打」,天家再見,捨不得妳,妳的慈詳面容,妳的關懷語氣,將永遠伴着妳所愛的每一個人,再見! ~反思~ 人要對人有期望, 這不單是一種鼓勵, 更會成為一種動力, 使人自重,使人有力。 對人要多期望,小失望,更不要絕望。 文: 徐武豪博士 [摘自著作「豪筆留情」]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lifecare.sobem.org/
昔日從事環保工作,今天卻委身於神學教育;現任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黃國維博士將分享這個生命改動的來由。除了知識的傳遞,如何建立主僕的生命及將復和的理念活出,也是他分享中的點滴。
⟪預苦期的再思⟫ 現今熱門話題:「聊天機械人」。「聊天機械人」是人工智能以對話或文字與使用者進行交談的模型,可以成為人的虛擬助理,因為模型使用許多組織的應用程式、網站、參考資料和通訊平台的連接,可以成為使用者隨時的諮詢或應用;成為社交機械人。在某層面,這是人工智能的奇妙構造。由於模型用自然語言處理,及獲得使用者資訊的互動系統,隨時成為使用者切身的幫助,在某程度上取代了人。「聊天機械人」是由人智慧製造做的,是否可以替代人的位置?不禁聯想到神在人的心中位置又如何? 今年的「預苦期」 (2/22 至 4/8),是復活節前40日,有6個主日不計算在這40天之内;進入「預苦期」間,我會在忙碌的日程中,騰出空間,安靜與神獨處,思想今天的生命,自省悔罪。在這兩個月,我重覆閱讀聖經「創世記」,回到「起初」神的創造,祂是獨一權能的主。神看重、關心人的需要,為人預備了一切,也給人有自由的意志,神期望人對祂忠心順服。可是人跟隨自己的選擇,沒有順從神的吩咐,犯罪背棄神。神多次給予人認罪悔改的機會,但是人卻沒有覺悟回轉。到了亞伯拉罕被神揀選,他認定神的權能,忠心跟隨神,神為他更改名字,並主動與祂所揀選的子民立約。神藉亞伯拉罕賜福世世代代屬神的子民,這福澤延伸到今日的信徒。 今日眾人面對很多挑戰,有可能倚賴於被造者智慧的創作,與創造者關係隔絕。全能的神愛世人,也是公義的主,不能夠看有罪者為無罪,祂對人施行救贖,差遺愛子耶穌基督到世間,為人成就救恩,耶穌來不單解決人生活的問題,祂也解決人生命的問題,祂走上十字架代替世人犯罪的刑罰,使人得以被稱為義;相信這好消息的人就得到永生。耶穌是唯一的道路、真理和生命,人要藉著主耶穌重新建立與神的關係,真心認罪悔改,接受主耶穌為生命的主,便立即成為屬神的子民,得到永恆的應許。神子民 (信徒) 今天就算是處於生活飄搖、無能為力之際,神施行獨特的拯救,實在是超越人的思維。 今天我們所看重的留於生活上的需要?看不見在萬物背後的創物主?忽略了神無限的權能,神對個別信徒完全認識,時刻鑒察人心,且有憐愛,更是每時每刻與人同行同在的主。詩篇139:1-3 「耶和華啊,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我。我坐下,我起來,你都曉得;你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我躺臥,你都細察;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 唯有耶穌是我們生命的源頭,思想神的恩典不是局限於「預苦期」間,而是在任何處境及時段,人需要重拾安靜屬靈的洞察力,認定自己在神跟前的身份,肯定認知神無限的主權,不論我們坐下起來,在任何光境下,神細心察看人蹤跡去向、情緒表達。我們同樣要察看自己的價值觀、內心的傷痕、自出母胎後有幾多得與失。神在察看及供應人的必須。人經常墜入自我的網羅,雖然接受主那一刻有認罪悔改,得著救恩,在處境很容易否定神的主權,自作主張;靜禱中體驗要恆常向主認罪悔改,神認識人,人當向神不住的禱告和信靠,才可以有動力生活,接受衪在我們生命中預備的一切;不再埋怨、沮喪、憑信心「活在當下」。神的道路並不會盡如人意,只要願意學習憑信心,不憑眼見,將主的話語藏在心裡,相信神同在同行超越人的思維。接受神的主權去愛神愛人,靠主恩典關心憐愛他人。在神給個別的處境中見證神恩,榮神益人! 文:胡孔雪儀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lifecare.sobem.org/
鏡頭前,章志文給予觀眾的印象是好主持、好丈夫、好爸爸;這位「住家男」因壓力變成了「酗酒男」,沉溺杯中物釀成婚姻危機!怎料一個神秘掌印,不但扭轉瀕臨決裂的家庭關係,更令他重整人生…
⟪淺論「歐洲黑暗時代」⟫ 先問讀者一個問題, 你能否數出三四個古羅馬或古希臘時代的歐洲歷史人物?大概很多人都可以數出來,而最易浮現腦海的,也大概是希臘那些智者或哲學家,或是那位希臘大帝,或是羅馬一些著名皇帝。 那麼,你又能否數出三四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一直至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歷史人物?這個當然更易了。單是文藝復興的大畫家大雕刻家,很多人都可以隨意數出十多廿個。 那麼,中間呢?從西羅馬滅亡後,至文藝復興時期,期間你又能數出三四個歐洲歷史人物嗎?這大概並不容易。事實上,對很多人來說,從五世紀末西羅馬滅亡開始,到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運動,期間的歷史都近乎空白。我們一般難以記起這近乎一千年「中世紀」內的多少個人物。或許,我們會知道期間發生了十字軍東征的「荒唐、血腥」歷史,或知道那曾令歐洲死了三份之一人口的可怕黑死病。或許,我們還會記得「石中劍」故事中那個英國君主亞瑟王King Arthur,並其一些圓桌武士的事蹟,雖然歷史學家告訢我們,這個亞瑟王極可能只是個傳說。 從我年少開始,對歐洲中世紀或所謂「黑暗時代」,也印象模糊。最深印象的,可能是人們以宗教為名把一些被認為是女巫的婦女活生生燒死的圖畫。當然,另一個印象就是中世紀的歐洲古堡和武士。總之,在我印象中,古希臘羅馬是偉大輝煌的。希羅之後,歷史彷彿進入空白,或說,進入黑暗,達一千年之久。直至曙光從意大利佛羅倫斯開始,慢慢照射出來,由此蔓延出來的文藝復興運動,才逐步帶領人們走出千年多的黑暗。畫家的題材擴闊了,不再單單是以宗教為主題。中世紀歐洲,一切一切,從學術到藝術繪畫,以至生活每個細節,幾乎都跟宗教或基督教有著關連,可惜那時的基督教絕非今日的基督教。 西羅馬滅亡前,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接納了基督教,後來分裂開來的東羅馬與西羅馬,都以基督教為國教。北國夷蠻征服了西羅馬之後,所發展出來的諸歐洲國家,全都獨一尊崇基督教,是所謂的基督教歐洲。基督徒由被迫害轉而至被優待享特權,而教會亦由此一直走向政教合一,也同時開始一直腐化下去。一直到1517年,一位德國教士忍受不了教廷的腐敗與曲解聖經,在某教堂門口貼出了99條改革建議,亦由此展開了宗教改革時代,新教(或改革教,或今稱之基督教)由此開始,與梵蒂岡教廷及其下眾基督教大公教會(或今稱之天主教)分庭抗禮。也就是說,在改教之前,「基督教」就是「天主教」;之後,「基督教」可指新教,也可泛指所有信奉耶穌為救主的宗教。 今日史家對「歐洲黑暗時代」意見紛紜,很多史家認為其實中世紀並不算很黑暗,所以拒絕再稱之「黑暗時代」。對筆者而言,這方面我是守舊派,當我細讀歐洲中世紀歷史時,我主觀上就真的覺得那一千年歐洲歷史,確實甚為黑暗。對我而言,那段時期若非如此黑暗、文明倒退,就顯不出後來文藝復興或更後期之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之難能可貴,如若衝破黑暗的晨曦。文藝復興,令中世紀歐洲人脫離了一切以宗教為主導的生活及社會模式。而造成中世紀黑暗情況,當然有很多因素,其中一個原因是跟當時背後統治或支配著歐洲眾散亂國家的真正宗教王者有著密切關連。 對我來說,「迷信」(特別是宗教方面的迷信)、「文盲」(中世紀很多歐洲人,從上層至下層,都根本不識字。)、「被人牽著鼻子走」等情況,都主宰著中世紀的歐洲。過去的,讓它逝去吧,當然我們也應從中汲取教訓,以歷史為鑑,莫重蹈覆轍。今日,筆者總覺得在種種大眾電子傳媒或錯誤意識形態影響或宣傳下,我們現代人,包括信徒在內(不論你是天主教或新教信徒。也在此附註,今日天主教與昔日中世紀天主教分別很大,我們不能胡亂等同之),也容易進入另一種「黑暗時代」,另一種「被人牽著鼻子走」的狀態。 莫迷信,莫隨便附和,要努力尋找及知道真相,而不單單是努力作個好人或屬靈人(「站錯邊」、「被蒙蔽」的好人或「屬靈人」,周圍皆是)。多閱讀、多思想、多看你所反對之人或理念背後的支持與理據,甚至多挑戰自己的固有立場,那麼,你就有可能可以從黑暗與被蒙蔽中得著曙光,得著啟蒙,得著「文藝復興」。Goodbye, my Darkness. 順帶一提,你可能知道,新約聖經廿七書卷裡,除了腓利門書外,其餘書卷都有提到信徒要防備假先知、假師傅,要棄絕各種偏離真理之道的錯誤。筆者更相信,在主耶穌快再來時, 異端錯謬一家更為猖狂,你我實要謹慎,辨明真偽,分清正邪。我認為,聖經對末世景況最描述深刻的,不是天災,不是人禍,而是迷惑。「聖靈明說,在後來的時候,必有人離棄真道,聽從那引誘人的邪靈和鬼魔的道理。」(提前四1)。 文: 禤浩榮牧師 恩雨生命關顧熱線: 416-788-3322 / 1-888-321-9288 / lifecare@sobem.org 恩雨代禱區連線 https://lifecare.sobem.org/
年青時已開始創業的董家峰,在十多年的營商裡得著了豐富的經驗。但在一次亞馬遜的宣教之行,卻改變了生命的領受。從轉讓生意到幫助新移民的工作,他漸漸體會及回應那召他生命的上主。節目中尚有鄭智斌牧師分享:「時光飛逝不要作糊塗人」。